您的位置: > 首页 > 嘉大新闻 > 嘉大要闻 > 正文

嘉兴学院:与这座城市双向发力融合发展

2023-05-18 18:28:03 通讯员:通讯员 来源:宣传部 点击: 字号:TT

  水光潋滟,绿树浓荫。若你在初夏时节来一趟嘉兴,少不得一次革命红船起航地的南湖之行,这波澜不惊的湖面,见证了百年波涛,也将这荣光代代相传。
  在红船起航地的嘉兴,有一所以嘉兴城市命名的高校——嘉兴学院。
  地处于高楼林立与车水马龙之间,这所被绿树红花掩映的大学,沉静地踏着自己的节奏,书声琅琅;环绕于粉墙黛瓦与落英缤纷之下,她是一个文化地标,以独特的大学精神和气质屹立于这座城市之中,与城市温和“对望”。
  109年前,“嘉兴学院”萌生,历经风雨,数度辗转更名;109年后的今天,嘉兴学院崛起书香校园,挥洒着创业干事的激情。
  这是一所“红色”的校园,它深植嘉兴这片红色热土,将红船精神薪火传承;这是一所“专注”的校园,它扎实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城市发展;这是一所“嘉兴”的校园,它推动大学文化和城市精神互融,成为这座城市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

  传承:“红船精神+”高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三个问号,掷地有声。不仅指明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前进方向,也成为高校做教育的一个逻辑起点。
  伟大精神激励伟大事业。地处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嘉兴学院坚持把弘扬红船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构建了特色鲜明的红船精神“五化”育人体系,培养了大批信念坚定、勇于创新、矢志奋斗、乐于奉献的青年学子,并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作出有力回答。
  学校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嘉兴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浙江省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中心、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嘉兴学院研究基地、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学科平台和省重点建设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系统开展红船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等的学术研究,以高质量学术成果厚植育人资源的理论根基,不断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作用。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嘉兴学院把红船精神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学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以红船精神系列校本课程、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公共基础课程为两翼,以“红船精神+”课程思政为辐射,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不断提升课堂育人实效。
  例如,学校在本科一年级开设“红船精神与时代价值”理论课和“红船精神青春实践”实践课,二年级开设“红船精神+”通识选修课和系列微讲堂,各年级专业课程中融入“红船精神+”课程思政,“红船领航中国梦”形势政策课和“公益服务”必修课贯穿始终,实现红船精神育人课程全覆盖。此外,通过线上线下混合、课内课外融合,打造“红船旁的思政课”“多彩思政课”等示范课堂;通过名师引领、翻转课堂、沉浸体验等形式,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实验探索、科学研究,强化创新思维和实践精神的培养。
  地处红船旁,嘉兴学院学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享受红色精神与教育的双重熏陶。通过整合地方红色资源,学校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红船精神实践育人共同体,开好社会实践“必修课”。在南湖革命纪念馆、秦山核电站等31家省级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研学基地,学校采取“辅导报告+分组研学+调研考察+实践体验”的方式,在基地中开设“红船旁的思政课”;建立24家大学生红色教育实践基地、49个志愿服务组织(协会)等,推出“红船领航”主题教育、“红船溯源”党史教育和“红船励志”公益服务等系列实践体验活动。
  学校不断丰富红色文化载体,将红船精神融入浙江省首批文化校园建设,打造红船精神主题文化园、中共一大代表人物事迹展陈墙、红船精神育人成果展示馆等系列红色文化场域,让红船精神处处可见。师生共同创演红色话剧《初心》,全国巡演百场,线上线下受众3亿多人次,登陆央视5次,入选第六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示范项目,让红船精神可感、可悟、可体验。
  铭记在心,砥砺前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教育的优异人才,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是实现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的可靠保证。这一点,嘉兴学院在做,也做得好。

  实力:浇筑应用型办学的“基底”
  “认识你自己。”
  先哲的智慧一次次提醒众人,认清自身,找准定位,发挥价值。这句话,不仅适用在人身上,对一所高校来说同样重要。
  跨越百年,嘉兴学院不改初心,在中国高等教育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大潮中,树立“支撑专业建设、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创新能力、服务地方发展”的发展目标,以应用性学科为重点,注重学科交叉和融合,内外兼修,谱写了一所百年高校的教育追求。
  找准坐标,嘉兴学院顺势而为。近年来,学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变区位优势为发展胜势,化资源优势为治理效能,构建了“集群发展、产教融合、校地共生”的应用型办学体系,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嘉兴加快建设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作出了积极贡献。

  从学校的阶段性成果可见一二——获批浙江省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1个,新增浙江省产教融合“五个一批”产教融合型工程项目3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个,入选“十四五”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

  在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高校建设之路上,嘉兴学院一次次创造优异的教育成果。这是学校实力的体现,也是未来发展的底牌。而在建造应用型办学的“高楼”之下,学校有着一支支强大的“院士队伍”,不断浇实学校应用型专业建设的厚实“基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嘉兴学院校长陆军致力于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谋篇布局、亲力亲为,积极推动应用型专业群建设。韩国工程院院士、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院士洪淳亨领衔组建了嘉兴学院纳米技术研究院,聚焦高水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支撑新材料相关新兴产业链打造和纺织专业群发展。俄罗斯国家科学院通讯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阿列克谢·西米亚诺夫领衔组建了嘉兴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聚焦高水平神经科学研究,支撑生命健康相关新兴产业链打造和医学专业群发展。
  好学,是为学生更好地用。学校深入实施高水平本科教育行动计划,着力建设“产学研用转创”新型载体,持续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建设。发挥原隶属于有色金属行业的优势,与有色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构建“项目化”与“校企双导师制”相结合的经济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向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与国内著名企业深度合作,建设经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阿里巴巴客户体验产学研基地、太美医药数据实验班等。依托地方龙头企业,组建亚特机电学院、麒盛数智学院、新材料与现代轻纺产业学院、嘉禾时尚设计产业学院,开设“工程+经济(管理)”“法学+会计”等卓越人才培养试验区项目,培养适应地方主导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新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产教融合的大力推进,也有针对性地培养了一批批适合企业的实用型人才,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用人难的问题。这种突出地方性和应用型的模式,更是让嘉兴学院的毕业生赢得了上手快、留得住的好口碑。
  回答:与这座城市“同行”
  一座大学,对一个城市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站在办学109周年的历史节点,嘉兴学院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
  沧桑百年,从上世纪初“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走来,历经风雨如晦的民国初年办学困顿和抗战时期的数度迁徙辗转,1960年西迁建德县梅城镇,1987年,带着新安江的灵秀,最终北上来到锦绣如画的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城嘉兴,并在嘉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生长于斯,念兹在兹。站在嘉兴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筑梦路上,嘉兴学院依托嘉兴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先发优势,联合省市相关部门和国内研究机构,率先组建共同富裕研究平台——嘉兴学院中国共同富裕研究院,聚焦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重要政策等开展理论研究阐释,成功举办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理论创新与实践研讨会等高端学术会议,组建成立共同富裕讲师团和大学生共同富裕宣讲团,深度参与嘉兴共富总结推广,编写《嘉里共富》《浙里共富》等案例库,完成“共同富裕电力指数可视化平台”开发,打造“共同富裕+”系列活动和成果,争做共同富裕理论研究阐释宣讲先锋,努力用“理论之思”回答共同富裕的“时代之问”。

  伴随着几代人的薪火相传,嘉兴学院一直怀着一颗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初心,如今也可以看见,奋进中的嘉兴学院在持续反哺这座城市。
  例如开展社会服务专项行动。制定服务地方行动计划,编制服务地方指南,精准对接、主动服务嘉兴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与嘉兴及所属县(市、区)经常性联系,扎实推进已建校地合作平台、项目落地落实,加快与相关县(市、区)共建教科研平台,到“十四五”末实现与嘉兴各县(市、区)共建合作平台全覆盖。强化与支柱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对接,精准服务企业需求,推动博士、教授进行业、企业常态化。
  再如对接制造强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针对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时尚(服装)等重点领域,完善“产业群—学科群—专业群”深度对接机制,形成“学科链对接创新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专业群对接产业群”的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四新”建设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深入实施高水平本科、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一体化推进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嘉兴打造长三角核心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数字经济高地和建设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所需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供给基地。

  像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校地融合,同频共振。紧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建设有特色、善创新的一流应用型综合性大学为目标……如今的嘉兴学院,基本形成以学科专业为基础,以产学研平台为载体,以科技创新团队为主体,以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渠道的社会服务体系,正以坚实的步伐走出一条符合区域经济特色的发展之路。

  “为地方经济服务,反哺社会,既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嘉兴学院党委书记卢新波表示,学校将积极主动服务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嘉兴加快建设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强化学科产业对接,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携手打造新型智库,不断书写“校城融合”美好画卷。
  时光流淌,初心不改。这所寄托着嘉兴百姓期望、承载着民族复兴梦想的大学,正以更加自信和成熟的姿态站在新起点上,仰望星空,勇立潮头。

新闻热线:0573-83642223 | news@mail.zjxu.edu.cn© 嘉兴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