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校园文化 > 嘉大人物 > 正文

薛元:纺织科技的孜孜探索者

2010-11-04 15:30:14 通讯员:方海涛  点击: 字号:TT

——记我校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薛元教授

  2006年薛元教授的研究成果“长丝短纤复合成纱技术”,被解放军总后勤部列为新军服面料的核心技术,用于中国人民解放军07制式作训服和军官衬衫面料的生产。薛教授及他的科研团队以此为契机,通过技术的产业化,不但使浙江春江轻纺集团成为军用纱线的主要生产厂家,为07制式新军装的研发生产做出了贡献,而且当年即为该公司新增产值8000万元,新增利税2500万元。

  今年46岁的薛元教授,1992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现为东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长丝短纤复合成纱技术涉及到短纤维成纱与化纤长丝纺丝成型加工两个领域,很少有人能同时涉略这两个方面。他从1996年开始了长丝短纤复合成纱的机理、装置及工艺技术的研究,至今已12个年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为了这项技术,我几乎倾注了自己半生的心血。”在这漫长的12年里,他为着这个目标艰难而愉快地行走在科技攻关的道路上,他始终坚信这项技术将会给纺织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这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孜孜追求。白天与课题团队在教室和实验室忙碌,晚上则以计算机和显微镜为伴,搏击于实验模型的构思和数据资料的海洋。他经常工作到凌晨,睡眠往往不足5个小时。这可不是短暂的加班,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技术攻关。

  他明白:这是一个被众多前辈咬过的“骨头”。为何没能啃下来,个中自有难以理喻的“滑铁卢”。而今他这个小字辈要扛起大梁,能行吗?

  为了搞清长丝短纤复合成纱过程中纤维转移机理和成纱结构的控制方法,他带领研究团队几乎在环锭纺、空心锭纺、气流纺、涡流纺、尘笼纺等各种类型的纺纱机械上进行了试验和设备改装,并以各类长丝为对象设计成纱方案和开展试验研究,最终探明了纱线结构的调控机理与芯鞘型复合纱线的成纱工艺。学校先后为他们投入近500万的科研经费用于试验室建设,建成了在浙江省居领先地位的成纱试验室,还配备了完善的产品检测分析设备。经过多种方案的比较,确定以环锭细纱机复合成纱技术为主攻目标开展攻关。为了开发长丝张力的控制装置,一方面借鉴国外技术,同时又结合国情经过反复设计和试制研究,最终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成纱专利装置,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复合成纱技术,确保了我国该项技术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2003年年初,他主持的“芯鞘型长丝短纤包芯复合纱”项目在浙江海盐广大纺织有限公司推广,并通过浙江省新产品鉴定,2004该产品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

  2005年由他申请的“短纤维包覆长丝的包芯复合纱线的制造方法及其装置”、“一种具有纯棉外观的免烫洗可穿面料”等四项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2005年“芯鞘型包芯复合纱纺纱工艺技术及产品”项目通过了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并于2006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长丝、短纤复合纱纺纱装置、工艺技术及其产品”项目获得2006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

  看着一大串的科研成绩,以足以让他就此停下来,然而此时他在想的不是到此结束,而是希望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他又开始了从实验室到工厂车间的漫长道路。

  寒、暑假是他的“黄金季节”,他可以毫无牵挂,整天只忙一件事,奔走于学校和工厂之间,优化最佳适用复合纱的结构模型,把实验室的成果变成流水线上的生产力。

  从学校的实验室到企业的规模化生产,看似仅为一步之隔,实则暗含着巨大的操作差异。这一点,他比谁都清楚,他更清楚在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中将会遇到多大的困难。实际上,早在2000年他便开始了对该项技术的宣传和市场的寻找。他先是通过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宣读研究论文和产品展示,宣传长丝短纤复合纺织品的开发理念和意义,与同行共同研讨该项技术的发展方向,让大家在概念上接受这个新鲜事物。其次是积极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企业,在产业化过程中不断完善技术,在技术的不断完善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在解决了机理理论和工艺装置等问题后,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中,由北到南,深入工厂、深入一线,首先解决棉纺厂的工业化生产装备问题。将有关专利技术以特许生产的方式转让给宁波纺织机械部件厂,合作生产可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成纱装置,解决成纱工艺的优化与生产效率的提高、机器安装、工艺参数调节,操作标准化与产品质量控制等问题。

  他还积极指导学生做科研,他指导的大学生创业作品《新概念纺织品有限公司》荣获2006浙江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计划特等奖,获2006第五届“挑战杯”飞利浦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

(作者:方海涛)


 

新闻热线:0573-83642223 | news@mail.zjxu.edu.cn© 嘉兴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