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构筑的精神谱系,是高校赓续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宝贵资源。嘉兴学院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高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坚决守好“红色根脉”,立足学科支撑,坚持课堂主导,强化实践渗透,探索形成“红船精神+”课程思政的“三联动”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社会责任感、卓越创新精神的红船先锋,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上交出了高分答卷。
一、立足学科支撑,推动红船精神学术研究成果向育人资源转化,实现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联动
(一)形成特色学科群。聚焦以红船精神研究为核心的,辐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浙江实践、革命文学、红色文化译介等高度契合红船精神的学科方向,形成了有深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区域特色学科相融通的特色学科群,支撑学术研究成果积累和育人价值转化。
(二)产出高水平成果。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学科平台,聚集高水平研究力量,聚焦红船精神研究特色,打造红船精神学术研究高地,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学术成果,有关研究填补了早期党史研究的空白,相关成果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三)转化高质量资源。以红船精神研究成果转化为重点,全面建设系统化课程思政资源、校园文化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有效促进高水平研究成果转化为高质量教育教学资源,有关研究成果写入《中国共产党90年》,相关专著成为理论社团、业余党校和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学习用书,原创红色话剧《初心》多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获得广泛关注。
二、坚持课堂主导,将红船精神融入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联动
(一)构建红船精神课程体系。大力开展思政教学改革,大一开设《红船精神与时代价值》必修课、《红船精神青春实践》实践课,大二开设《红船领航中国梦》形势政策课、“红船精神+”通识课程,大三和大四开设“红船精神+”专业课程、“红船驶进青春梦”系列微讲堂、红船精神在线选修课程,《公益服务》必修课贯穿始终,形成了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相结合的,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红船精神课程体系。编写《红船精神领航中国梦》《红船见初心》《红船精神与时代价值》等教材和专著,《红船精神及其在浙江的实践》成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红船精神与时代价值》开课4年来已成为全国共享课程,覆盖170多所高校6.4万名大学生。
(二)拓展“红船精神+”课程资源。实施“红船精神+”课程思政育人提升计划,把红船精神内涵纳入人才培养主渠道、融入人才培养目标,把红船精神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文化通识课程、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讲义教案,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成立“红船精神+”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和“红船精神+”德育教材建设研究基地,筹建“红课工作室”,开发“红船精神+”系列课程,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开展以“教学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反思”为重点的各类教师培训和发展活动,有效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青年教师在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最高奖。
三、强化实践渗透,构建多维度红船精神育人平台,实现校内教育和校外实践相联动
(一)校内搭建立体培养平台。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实现红船精神育人贯穿学生发展全过程。建设“红船先锋营”,培育红色文化育人精品,打造红色文化校园。开展“红色原典阅读”、红船精神理论征文,汇编优秀成果。开展“红色忘年交”结对、重走“一大路”主题实践、创新创业实训、挂职锻炼、大型赛会服务等活动。创编话剧《初心》在全国巡演百场,围绕该剧的党史教育节目线上线下受众超过3亿人次,成为向基层传播红船精神的重要载体。
(二)校外建立特色实践基地。积极拓展校外实践资源,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建立23个校外实践基地。以3个省级“思政名师工作室”、10个校级“思政名师工作室”带动全体思政课教师,采取“辅导报告+分组研学+调研考察+实践体验”的方式深入“红色实践基地”,开设“红船旁的思政课”。开展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多彩思政课》获全国高校微电影展示二等奖。
新时代新阶段,嘉兴学院将以红船起航地高校的责任与担当,传承好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积极推动红船精神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将红船精神有效传导给每名学生,培养更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嘉兴学院党委书记 卢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