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医学院专任教师、博士。主要承担药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曾指导学生荣获嘉兴学院“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基础实验设计大赛”竞赛初赛优胜奖,获安徽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励和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五届及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生动课堂 教学相长
王可老师执教已有11个年头,目前在嘉兴学院医学院教授药理学、临床药理学等课程。药理学是一门较为理论化的学科,为了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王老师会在课下寻找日常生活中、时事新闻里与药理学相关的例子。
“讲到抗抑郁药物时,我给学生们讲了郭美美事件来引入知识。”王老师说,“郭美美贩卖的违禁药品中含抗抑郁药的成分,通过这件时事引入,不仅可以激起学生们对抗抑郁药处方的兴趣,更能强调医德的重要性。”
医德教育一直贯穿着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始终。同时她也会用一些临床中常见的例子,使知识与医学生们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相关联。抽象的知识因多样的案例变得生活化,王老师的药理学课堂也因有趣的案例变得越发生动。
提及这些年教学的收获,王老师感触最深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考的重要性。为此,王老师会以学生们最熟悉且感兴趣的生活常用药物为主题,设置翻转课堂,让同学们在经过课下的自主学习后去讲课。
出乎王老师意料的是,翻转课堂不仅是学生们锻炼能力的途径,更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次有关治疗心绞痛药物的翻转课堂。学生们十分透彻地讲述了相关概念与细节,甚至挖掘出有关速效救心丸的小故事。”王老师回忆道。平日课堂上的知识,在翻转课堂上得到反馈,又回归课堂。后来在王老师的课堂中,这个案例一直被沿用。
临床医学191班的沈星利同学告诉记者:“王老师课上联系生活实际,课下细心解答我们各种题。”王可老师与同学们相互交谈、交流思想,努力培养兼具仁心与仁术的医学生。
实验生趣 恒于科研
去年是王可老师来到嘉兴学院的第二年,她开始带领学生们去做SRT等科研项目。中药防治脑血管疾病是王老师的主要科研方向。由于科研方向与药理学的教学在许多方面有所重叠,她常常会在药理学的课堂中举一些科研的案例,来激发同学们对科研的兴趣。
“例如在药理学实验课后,经常有一些具备探索精神的学生,想要做一些二次的实验。我很愿意和他们一起去探索,在指导他们实验过程中延伸一些有关科研方面的知识。”王老师在学生感兴趣的实验中,激发其对科研的兴趣,挖掘科研人才。
而在实验的趣意中生出向往科研之心的学生们,在具备探索精神的同时,也会对项目的研究更加持之以恒。王可老师认为,创新与坚持正是项目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精神。
“就像爱迪生经历了1600多次失败才取得成功,在实验中,失败是常态。”王老师感叹坚持科研实验的不易,“常常会有许多学生因为扛不住失败的打击而失去创新思考的动力,最后放弃实验,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坚持。”
如何培养兼具创新精神与持守信念的学生,也是王老师在指导科研中遇到的难处。当王老师遇到因为失败或失去创造灵感,想要半途放弃的学生时,她会陪伴他们一起做实验,鼓励他们继续前行。“只有当老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不懈前行,才能寻找到成功之门的钥匙。”王老师说。
科研路上有着重重难关,一篇优秀的科研论文正是在王老师和学生的不断跌倒又重新站起的过程中才最终得以呈现。
一次研究可能开始于无意中发掘出的趣意,但一个研究项目若想要有完美的句号,却需要不断创新的思维与持之以恒的心志来做基石。
润物无声 尽显关怀
王老师不仅身兼任课老师、科研辅导老师等多项工作,还是药学192班的班主任。在与班里同学们相处的过程中,王老师与他们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一直尊重、理解并关怀着班级里每一位同学。
在去年疫情期间,不论是外省返校的同学还是不小心感冒发烧的同学,都需要按相关要求进行隔离。而在学生隔离期间,王老师每天都会线上联系他们,与他们聊天,为他们排解忧烦的情绪,询问他们的伙食情况。
“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被隔离而感到忐忑或难过,因此在每一位接受隔离的同学回到学校后,我都会第一时间请他们喝奶茶,欢迎他们平安回来。”以同学们喜欢的方式来关心他们,融入他们,在无声中,她便已成为同学们心目中最为亲切可爱的大姐姐。
谈起此次“心目中好老师”的评选,王老师在得知获奖消息时,先觉意外,后甚感动。“感谢同学们对我的信任,受到学生肯定,是作为老师最大的快乐。”
同学们的肯定也是王老师带着初心继续前行的动力,三尺讲台上,王老师将秉持着“静心教学,潜心育人”的初心,带领着她的学生不懈努力、继续前行。
(照片和视频由嘉兴学院提供)
https://appexternal.cnjxol.com/webDetails/news?id=972375&tenantId=1 读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