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媒体嘉大 > 正文

浙江新闻客户端:纪念186位无语良师 一场特殊的祭奠在嘉兴学院举行

2021-04-08 16:44:27 通讯员:嘉兴学院  点击: 字号:TT

清明时节雨纷纷。蒙蒙的细雨悠悠飘落在田间街头,也滴答敲响了对先人的怀思。

有这样一群人,清明祭奠,他们去的不是公墓,不是安息堂,而是学校。

在嘉兴学院,在那松风深处,那座不受香火的无语良师纪念碑,是他们思念的终点。

无语良师,又被称为“大体老师”,他们自愿在逝后捐出遗体,用自己的身体教会医学生人体解剖结构和真实的临床技能。那座落成于2013年的纪念碑,如今镌刻着90位遗体捐献者和96位器官捐献者的名字。

4月2日,一场特殊的祭奠在这里举行,捐献者家属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祭奠逝去的亲人。一个个身着白大褂的医学院学生也在碑前伫立,深切缅怀、悼念他们的“无语良师”。

“我宣誓!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微风细雨中,孩子们铿锵有力的宣誓,是对“无语良师”最好的回答。

“不需要感谢,只要你们健康地活下去!”

无语良师碑坐落于嘉兴学院医学院一隅,掩映在松柏间。碑铭清晰地写着:“无论性别与年龄,无论卓异与凡俗,你们都是传道授业的无语良师。你们生命虽已终结,却仍延续着我们的健康……”

4月2日上午9点,祭奠仪式正式开始。

“女儿,我们来看你了!”陈骍庠和爱人曹佩华早早地从海宁赶来。他们两手空空,看到别的家属都手捧鲜花,不由地内疚起来:“女儿,今年第一次来这里看你,不知道可以带花。今后我们常来,带着很多花来……”

在纪念碑上细细寻找许久,终于找到了女儿陈怿的名字。一遍遍地摸着,泪水一圈圈地打转,往事一幕幕浮上心头。

2019年6月4日,42岁的女医生陈怿在病房查房时突然倒地昏迷,连续多日的全力抢救最终没能留住她的生命。6月14日,陈怿确认脑死亡;6月17日,她的肝脏、肾脏、角膜成功移植给了三名患者——这个从6岁就立志学医的女孩,在生命的尽头依然在救死扶伤。

如今,陈怿已经离开近两年,痛失爱女的陈骍庠和曹佩华渐渐平静。“她人虽然不在了,但她的器官还活着,用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虽然不知道三名受捐者是谁,但陈骍庠和曹佩华多次收到他们的感谢信。看着满纸的感恩和感谢,陈骍庠和曹佩华也热泪盈眶,透过信纸,他们想象着对方的眼睛和身体,想象着他们是不是已经鲜活肆意地微笑和生活……

“不需要感谢我们,我们才要真诚地感谢他们。没有他们,也完成不了女儿捐献器官的心愿,也实现不了她治病救人的医生初心。”陈骍庠说,毋庸置疑,在今后的日子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是永远无法平复的,但是只要受捐者能够带着女儿的器官健康快乐地活下去,就能让他们感到女儿没有完全离开。

“他们(受捐者)移植后还有很长的康复路要走,我们希望他们坚强、乐观地走下去。而对于我们,只要他们健康,就仿佛女儿还在远远地陪伴和关注着我们,给我们勇敢活下去的力量和决心……”

“我爸是个老农民,不知为何如此坚持”

姚姓兄妹二人来自平湖,今年初,他们的父亲姚华林的名字被镌刻在了石碑之上,成为嘉兴最新一批遗体捐献者。

今年1月8日,姚华林去世。兄妹两按照父亲生前的意愿,联系到市红十会,捐出了遗体。“父亲很早就有捐献遗体的想法,姑姑等人一直不同意,但他自己决定的事情谁也拦不住。”姚先生说,“说来也很奇怪,他是一个老农民,这辈子与田地打交道,我们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思想这么开明,也不知道他为何如此坚持。”

姚先生回忆道,自己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有意无意地提起遗体捐献的事:“他说世界上没有鬼神,人走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说人走了,什么都是空的,以后也不用祭拜;说人走了就没感觉了,遗体捐给医学做贡献多好;他还说,死人干嘛要和活人抢土地呢……”

“一开始,我们大家都没太当回事,但他一说就说了十来年,似乎就是在给我们洗脑。等到他正式提出要捐献遗体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奇怪了。”姚女士说,当时姑姑等亲戚强烈反对,又和父亲僵持了好多年,最终的最终还是拗不过父亲的坚持。

几年前,姚先生和姚女士为父亲在当地红十字会办理遗体捐献手续,身后事正式确定了下来。

今年是姚老先生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兄妹两早早地来到了嘉兴学院。他们一人一束鲜花,敬奉在父亲的名字下方。

纪念碑上,姚华林老人的名字和另外许多名字镌刻在一起。“我的丈夫叫刘甡,生前高位截瘫,寻遍名医都治不好,遗憾终生。他说死后要把遗体捐给医学院做研究,为医学进步尽一份力”“我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他觉得能把遗体捐献给国家的医学研究事业,算是最后的贡献”……

“原来还有那么多人和父亲想得一样……”姚女士暗自落泪,多年来,心中多少已经明白父亲捐献遗体的意义,但真真面对起来,还是忍不住地心疼和不舍。姚先生宽慰道:“孝存于心,生前尽孝比什么都重要!你看,还有这么多医学生来为父亲祭奠,也足以欣慰了。”

“他们虽不能说话,却是最耐心的师长”

“他们虽不能说话,却是最耐心的师长,他们用自己的百年之躯,教会了我们最宝贵的人体知识……”当天,嘉兴学院医学院的医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纪念碑深深鞠躬,向“无语良师”敬献花篮。

每一个合格的医生都要经过实践的历练,人体解剖不可或缺;在医学科研中,遗体捐献者同样是推动着医疗事业发展的助力者。在发达国家,医学解剖科研教学用的所有尸体均来源于遗体捐献,一到两个学生解剖一具尸体。而在中国,六、七个学生甚至十多个学生解剖一具尸体,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的潜在危机。

“我们每个人都很珍惜每一次实践机会,正是因为有了无语良师,医学事业才能发展。”嘉兴学院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学生李讯充满敬意地说, 临床解剖的机会来之不易,所有医学生进教室之前就要怀着最高的敬意,课间更是绝不允许嬉戏打闹。

“无论是遗体捐献者,还是他们的家属,都很伟大!”学生余慧琳含泪说道,“看着这么多前来祭奠的家属,看到家属的不舍和依恋,我深切体会到,所有’无语良师’曾经都是鲜活的存在,他们做了一个伟大的决定,把遗体捐献出来,让我们学习、进步,我们绝不能辜负!”

“我从小体弱多病,明白生病的痛苦。所以立志学医,将来尽我全力减轻病人的苦痛。学医之路很难很苦,但是有这么’无语良师’为了医学事情无私奉献,我们怎么能不努力?”学生俞千里说,“作为一个医学生,感觉能回馈给’大体老师’的很少。平时在学习中,只能更加刻苦学习,为将来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以此来回馈’大体老师’。”

人间大爱 照亮未来

据了解,自1991年我市第一例遗体捐献登记以来,截至目前,我市已有473多位志愿者登记捐献遗体,成功实现捐献的有90人;办理器官捐献登记的有9427位志愿者,成功实现捐献的有101人。

近年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改变,登记捐献遗体(器官)的市民越来越多。自2013年无语良师碑落成后,市红十字会每年都会在此举行祭奠活动。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吴海松表示,遗体(器官)捐献者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的最高境界,他们不仅在世的时候为社会奉献,离世后还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社会,他们的人道光芒照亮了人类的未来,对后人更是一种恩泽。“他们为全社会树立起了一座座丰碑,我们应该永远缅怀与纪念他们,这也是一种对生命的礼赞。我市市民对遗体、器官捐献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也是嘉兴人民大爱无疆的最好呈现。”

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644965 浙江新闻客户端 2021-04-06

新闻热线:0573-83642223 | news@mail.zjxu.edu.cn© 嘉兴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