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媒体嘉大 > 正文

嘉兴学院:让科技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打造高端科技服务平台 变成果优势为产业优势

2014-10-20 08:13:19 通讯员:俞佩忠 来源:浙江教育新闻网 点击: 字号:TT

  前言:科技力量托起嘉兴未来

  首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成立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秀洲中心、嘉兴学院省级院士工作站……2013年6月以来的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向来高不可攀的省部级学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在嘉兴学院相继立项并落户建设,数量和层次一举赶超省内同类院校并处于领先水平。

  与之相对应的是,一批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相继在嘉兴学院诞生:能够纺制出66种色彩的梦幻段彩纱的世界首台三原色混色纺纱机,芳烃磺酸工程技术研究、能够回收废水中99.9%以上苯酚的含酚废水的处理及回收技术,打破日本垄断、采用螺杆反应挤出工艺制备的系列高性能酚醛模塑料,兼具环保与高效的新型环氧工业地坪卷材,《循环经济与专家转型发展研究》、《统筹城乡发展报告》、《中共早期组织成员群体研究》……并从学院研究机构和实验室走进了嘉兴乃至省内外知名企业的生产车间、政府部门的规划决策中。

  “大学既是‘象牙塔’,又是‘发动机’。国外早就有人曾言,大学是“潜在的技术和地方经济增长的来源”。如果大学的科研成果能够成功转化并使企业发展起来,带动区域相关产业,解决一方就业问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是一所大学的最大利益之所在。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慧库、技术库、人才库,一所既悠久又新兴的非部属普通地方高校,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嘉兴学院正发挥着从“嘉兴制造”到“嘉兴创造”关键作用。尤其是近年来,结合嘉兴市建设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的要求,在推动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精神的指引下,依托优势特色学科,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区域经济,主动服务社会,深入开展“博士下企业”、“创新团队进行业”的“双服务”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带动了新兴产业发展,扩大了学院的办学影响力。

  据统计,2010年以来的4年间,嘉兴学院共承担了省部级及以上项目352项,横向科研项目1337项,专利申请数248项,其中发明专利118项,累计到校科研经费1.679亿元,取得了单项经费超过500万元项目的“零的突破”。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被孵化,落地成为企业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许多软科学研究成果被省市政府所采纳,为决策制定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如今的嘉兴学院,基本形成以学科专业为基础,以产学研平台为载体,以科技创新团队为主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渠道的社会服务体系,正以铿锵的步伐走出了一条符合区域经济特色的发展之路。

  高端平台:让科技创新站在优势学科的肩膀上

  随着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不断消耗,以光伏产业为主力的太阳能发电产业一跃成为21世纪最具增长潜力的产业,而寻求低成本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和路径仍是各国竞相角力的一块科技高地。

  发展光伏产业,离不开智力“发动机”的助推。位于秀洲嘉兴光伏高新园区“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秀洲中心”内,来自全省多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多位专家正针对一线企业的难题,开展光伏装备与智能控制、分布式光伏并网技术、光伏检测与应用等多方向联合研发,着力打造光伏“智库”,牵头领衔这些常驻高校专家团队的正是嘉兴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曹坚教授和数理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乐光学教授。

  自今年5月份中心成立运作以来,中心聚焦光伏产业发展需求,针对10个公共应用性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并推动国家立项资助项目“单纳米线太阳能电池的模版法制备研究”等一系列科研成果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目前已有院企合作研发项目15个,接下去将积极筹建国家光伏质检中心和光伏检测标准委员会,为企业和商家免费提供权威公证的第三方产品质量检测服务。而促使嘉兴学院花大力气潜心服务的,是一个从业人员逾1.5万人、有着200项以上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众多国字号科研机构和高校强力支撑的广阔的嘉兴光伏产业。

  这只是嘉兴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的一个缩影。在众多嘉兴大小企业和不同行业,都活跃着嘉兴学院优势特色学科专家的身影。这些优势特色学科包括入选浙江省“十二五”省高校重点学科的基础数学、区域经济学、机械电子工程、应用化学、纺织工程、建筑节能技术、药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八大学院“起家”学科,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学科布局、调整专业设置、集聚优质资源,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学校重点学科8-8-12的布局体系,即8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8个校级重点一级学科,12个校级重点培育学科,打造了一个个与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紧密相连、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链和科技创新平台。

  依托学院优势和特色学科打造高端科技平台,一直是嘉兴学院发展的重心之一,目前已经拥有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9个嘉兴市级科技创新团队,学校还预立项建设了18个校级重点创新团队。2011年,我校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薛元教授领衔的“高效节能短流程纺织先进加工技术创新团队”入选省第二批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012年,“循环经济与浙江转型发展研究团队”又顺利入选第三批省重点创新团队。

  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是一所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的一双有力“拳头”。除了学院牵头建设的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秀洲中心,去年7月,嘉兴学院材纺学院的“纱线材料成型与复合加工技术”实验室和生化学院的“浙江省芳烃磺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双双入围省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今年6月,嘉兴学院院士工作站又被认定为浙江省第五批院士专家工作站。此外,学院还拥有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涉及建筑、机电、纺织、化工、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人文社科的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建设上,2011年学校与浙江大学、嘉兴市委政研室共同组建“嘉兴学院长三角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心”,2012年又与嘉兴市财政局共建嘉兴公共财政研究中心,两度发布《统筹城乡发展报告》,以翔实深入的研究成果为嘉兴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值得一提的是,嘉院还充分发挥地处党的诞生地的独特优势,发起组建了“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在中央党史研究室等高端机构和原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捷等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的支持下,成功获批建设“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并成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打造出了一块嘉兴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样板高地”。

  科技“双服务”:“让脑力工厂”与“体力工厂”在对接中转型升级

  如何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发挥学院学科平台优势,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适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上世纪末嘉兴学院升本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嘉兴学院决策者们考虑最多的问题。

  一所高校要想有长久的生命力,不仅需要关注学科前沿、国际领先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的发展同步,而且需要与地方的经济发展同步,因为只有与企业紧密结合,针对行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共同攻关,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为行业和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进身行业最前沿,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已成为身居“象牙塔”内的专家教授发挥“功力”、锤炼绝技的最佳选择。

  周大鹏,这位集博士教授于一身的70后科技“尖兵”,进入嘉兴学院后,在教学科研之余,集结起一支干劲十足的“周博士团队”,与浙江嘉民塑胶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协议,近十年的合作过程中,主持了2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省重大专项,2项省级新产品及多项市级科研项目,其中主持的浙江省绿色化工重大专项“酚醛树脂及其模塑料的绿色化改造”,创造了多项行业领先的技术:如含酚废水的处理及回收技术,连续化酚醛树脂生产系统,采用螺杆反应挤出工艺制备的系列高性能酚醛模塑料,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还与浙江乘合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新型环氧工业地坪卷材,有效解决了传统环氧地坪施工效率低、施工条件差、污染环境等问题。

  “你有市场尖兵,我有技术长枪,同走创新之路。”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产学研的成效,努力实现“脑力工厂”与“体力工厂”的对接,在了解嘉兴市范围内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等信息基础上,结合学校博士所学的专业实际,嘉兴学院开展了“博士下企业”服务,每期选派8至10名博士到市属南湖区企业挂职,目前已组织了4期,并先后与嘉兴五县(市)两区开展了科技交流活动,组织学校教授博士开展市县行活动,回请各级政府、企业代表来学校交流、进行科技合作洽谈。与此同时,为提升多方位、多层次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与能力,学校又启动了“创新团队进行业”的产学研科技合作模式,努力为行业的发展把脉助力。

  科技“双服务”模式的开展,极大地激活了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能力,技术成果层出不穷。据统计,截至2013年初,下派专家博士共获得国家基金2项,获省科技厅重大专项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公益技术项目3项,嘉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市科技计划13项、横向到帐经费近700万元。

  科技“双服务”模式的开展使高校的“人才、技术、信息”和企业的“资金、基地”有效地整合起来,蕴藏其中的巨大智力和技术资源被快速激活,并以最快的速度转化成了生产力,实现了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双赢,学院也得到了企业源源不绝的科研资金“反哺”。生化学院周大鹏博士团队与嘉兴秀洲区嘉民生化公司签订协议,5年的经费是250万元;机电工程学院钱苏翔教授团队与浙江生辉照明有限公司共建新光源研发中心,3年投入100万元用于新型LED照明产品的开发;生化学院吴建一教授分别与嘉化集团,禾欣化工成立了校企研发中心,3年投入预研经费60万。设计学院鲁恒心教授团队的嘉兴学院濮院毛衫设计中心已在濮院毛衫市场运行多年。材纺学院颜志勇博士牵头“功能纤维研究开发团队”与福建百宏聚纤集团公司共建产品研发中心,并签订了一项合同额500万元的横向协作课题……

  成果转化:让科技优势变身产业优势的“中继站”

  “一个市场需求比十所大学更能拉动技术进步”,恩格斯的这句话直接反映了市场需求对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性。

  科技成果只有投入到工业生产中转化为产品,才能变成真正的生产力,才能进入行业竞争的主战场,真正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近年来,嘉兴学院紧随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以科研项目为着力点,不断深化与嘉兴大中型企业的合作,为推动地方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5年,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薛元教授领衔团队承担了浙江春江轻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委托的“长丝短纤复合成纱技术的研制”项目,学院一方面配备研究队伍,先后为课题组投入近500万的科研经费用于试验室建设,建成了在浙江省居领先地位的成纱试验室,经过反复试制,最终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成纱专利装置,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复合成纱技术,仅2007年,该项目就为浙江春江轻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增产值8000万元,新增利税2500万元。该技术还被总后勤部列为新军服面料的核心技术,用于解放军07制式作训服和军官衬衫面料的生产。

  “毛衫产业优质高效低耗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则是薛元团队的又一“杰作”,通过整合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以及浙江新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兰宝毛纺有限公司、浙江凌龙纺织有限公司等6家嘉兴龙头骨干企业,以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方式进行协同创新,创新性地提出了动物毛发纤维优质、高效、低耗、生态加工技术方案及参数,为毛衫产品的升级换代提出了一整套新的工艺路线与方法,被濮院-洪合毛衫产业基地的20多家企业采用,极大推动了嘉兴地区毛衫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实施期间申请国家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获得专利授权11项,项目整体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据初步统计,为相关企业新增产值33601.23万元,新增利润3776.87万元,创汇1928.22万美元,并为濮院-洪合地区毛衫企业间接增加的产值1亿元以上,大大提升了嘉兴纺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要演出威武雄壮的话剧来。”嘉兴学院的科研工作者们正是这样,将舞台搭建在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与当地的大中型企业紧密合作,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科技难关。

  从浙江海盐标准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到浙江省平湖光机电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从浙江省嘉兴皮毛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到浙江省芳烃磺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快我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教师自主创业转化科技成果,嘉兴学院主动设计和参与各类创新平台,并组建了10余家科技型企业。

  作为自动控制领域专家,三年中,机电学院李洪武老师先后为海盐恒分工具、海盐中达集团、民丰造纸厂、桐乡新澳纺织有限公司等10来家嘉兴企业完成了几十台生产线与机械加工设备的自动化改造,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生产能力。机电学院张伟老师带领刚毕业的学生,以股份制形式,瞄准智慧农业,创建了“嘉兴市宏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为大桥镇、凤桥镇的果园提供智能物联网服务,并作为发起单位成功举办了嘉兴市首届智慧农业技术研讨会。

  学有所长的专家博士,还积极参与嘉兴市的各种规划与标准的制订,嘉兴学院数信学院朱蓉博士牵头撰写的《嘉兴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1—2015》获发布;生化学院的翟志才教授牵头编写了《嘉兴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和我市8县(市、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建工学院的蒋元海教授牵头起草了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1项,其成果在包括嘉兴许多企业在内的国内120多家企业推广,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强强合作,校企联合成功申报了多项浙江省重大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如数信学院李海明教授主持的总经费240万元的《面向轻纺集团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集成平台开发与应用》课题、生化学院的颜志勇博士主持的《纳米氧化亚铜抗菌及抗菌纤维研究与开发》获浙江省重大专项资助,经费370万元等,这些重大专项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研究与开发,有效加快了科研成果的开发转化速度,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新闻热线:0573-83642223 | news@mail.zjxu.edu.cn© 嘉兴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