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畔,三塔渡旁,河岸那边的城市蓬勃地以青春的姿态飞速奔跑,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河边绿树掩映的这所大学,沉静地踏着自己的节奏,书声琅琅,弦歌不辍,与身边的城市温和地守望。她如同一个文化地标,以独特的大学精神和气质屹立于这座城市之中,构成了这座江南小城最为瑰丽和独特的图景。
一个城市,拥有了一所优秀大学,也就拥有了一座标志性建筑,这所优秀的大学,不仅是她所在城市的一颗明珠,而且始终是这座城市一张骄傲的名片。
她正是嘉兴学院。
从1914年到2014年,嘉兴学院已走过整整一百年办学的历程。
百年回望
1914年6月,“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百年办学之路由此发轫。
新中国成立前夕,更名为“宁波市市立财经学校”。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先后更名为“重工业部宁波工业会计统计学校”及“冶金工业部宁波工业经济学校”。
1960年5月,由宁波迁往建德县梅城镇,9月学校改名为“建德冶金工业学校”。
1971年5月,学校归属浙江省管理,校名改为“浙江冶金工业学校”。
1978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大专,校名定为“浙江冶金经济专科学校”,开启了大学办学新时代。
1984年,嘉兴学院前身之一的嘉兴高等专科学校筹建,次年9月招生。
1985年起,“浙江冶金经济专科学校”筹建嘉兴新校。
1987年夏,学校由建德县梅城镇搬迁到了嘉兴市。
1992年4月,国家教委调整一批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校名,学校因此更名为“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
1999年6月21日,浙江省政府正式发文,同意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和嘉兴高等专科学校联合组建本科院校,开创本科办学时代。
2000年3月22日,教育部批准成立省属多科性本科院校——嘉兴学院,嘉兴由此拥有了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本科高校。
2000年至2004年,先后并入了平湖师范学校、嘉兴卫生学校、浙江会计学校、嘉兴市粮食干部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本科专业从组建之初的7个增长到25个,在校生由学校组建之初的3900余名增长到12000余名,一举跨入全省15所万人本科大学行列。
……
穿越百年,从上世纪初“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走来,历经风雨如晦的民国初年办学困顿和抗战时期的数度南迁辗转,1960年南迁建德县梅城镇,1987年,带着千岛湖山水的灵秀,最终北迁来到锦绣如画的江南小城嘉兴,开启了学校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新时期,在嘉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进入新世纪,嘉兴学院发展一日千里,升本、扩并,以浙江经专和嘉兴高专为主干、平师等4校为分枝,六校合一,百川归海,一如身边千年流淌不息的大运河,历久弥新,愈加璀璨。
世纪追求
20世纪末,嘉兴学院顺时而动,主动融入中国高等教育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大潮,秉承“方正为人、勤慎治学”的校训精神,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以“支撑专业建设、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创新能力、服务地方发展”为目标,以应用性学科为重点,注重学科交叉和融合,与嘉兴城市经济飞速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对人才知识的迫切需求相协调、共律动,历尽天华,内外兼修,成就了一所百年老校的世纪追求。
嘉院的深邃在文化,嘉院的博大在精神。
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一座城市的实力强弱,一看硬实力,二看软实力,而大学则是这两种力量的发源地。嘉兴学院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承马家浜7000年文明,下追2500年运河史和1700年建城史,“衣冠文物、焕然可观”、“文贤人物之盛,前后相望”,历来被誉为人文渊薮、崇文好学之地,孕育了沈增植、王国维、沈钧儒、茅盾、陈省身等众多文化科学巨匠,荷载着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全国重点文物单位12处,省、市文物单位181个,非遗项目438项,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无处不在,浸淫其中,兼收并蓄,嘉兴学院如沐春风,风华正茂。
丹青难写是精神。一个世纪的沧桑砥砺,春华秋实,嘉兴学院几代人薪火相传,锐意进取,印迹浙东、浙西大地,兼蓄两浙文化,不仅在浙江这片深厚的文化土地上建起了一所知名高校,同时也积累培育出生生不息的“嘉院精神”。当现代大学的曙光照进嘉禾大地,崇善向上的江南文化活力再一次被点亮,她如同一股生命的活水,继续滋养、鼓舞一代又一代嘉院人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同时也给嘉兴这座城市带来了一笔极其厚重的历史财富和最为宝贵的无形资产,并与嘉兴的城市品格交相辉映。
多年来,嘉兴学院以“方正为人,勤慎治学”校训为核心,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和“省身文化”,精心打造“红船领航”、“省身文化”等特色校园文化品牌,着力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对大学生开展“红船精神”教育,用“红船精神”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
在“红船精神”的指引下,2004年“省内欠发达地区计划”志愿者陈彦中,被共青团中央授予2005年度“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三届“浙江骄傲”——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连续花落嘉院,涌现出以助学湘西爱心群体、身残志坚的雷玲玲和造桥女孩严意娜以及第三届浙江省“十佳大学生”梁栩晔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医学院“妙手仁心”志愿者服务、文法学院话剧汇演、商学院科技登攀节、机电家园……成为新时期嘉兴学院“精神成人、专业成才”的航标。
嘉院的活力在创造,嘉院的未来在创新。
精神聚力,文化发力。文化的高度决定了教职员工品格、决定了学校的品位、决定了学生的素质。升本以来特别是近5年来,学校致力于“内涵发展、特色取胜、开放办学”的核心战略,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化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始终保持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成果,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人文理念和办学特色:扎实推进质量工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扎实推进申硕工程,提升学校办学层次;扎实推进特色工程,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为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与时俱进,嘉兴学院由小变大,矢志创新,进入了特色发展的增长期。到2014年6月,学校已设有51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拥有经济学、会计学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10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新兴特色专业,8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嘉兴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思政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逐步优化,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学生参加国家、省级各类学科竞赛不断取得突破,学生就业率居浙江省前列,招生投档线年年上升。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吸引了包括国家“千人计划”、“钱江特聘”教授和国家级重点学科负责人在内的一批高水平人才进驻。整体的科研质量明显提升,省部级学科平台立项实现重大突破。2013年新立项省部级及以上课题82项,国家两类基金立项数达22项,到校科研经费总额4850万元,全年共有4个省部级以上平台获批立项建设。
校园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学院充分发挥地处党的诞生地的独特优势,精心打造“红船精神”特色校园文化平台,9年来,7000余名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参加“红船先锋营”,淬炼思想,修炼品行,担当社会责任,成为政治上合格、能力上出众的新时代青年先锋,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典范。
做城市创新的“智库”,成为城市发展新引擎。百年嘉院,正以新世纪的激情和速度,为嘉兴这座城市注入了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不竭活力。在推动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精神的指引下,依托优势特色学科,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区域经济,主动服务社会,深入开展“博士下企业”、“创新团队进行业”的“双服务”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带动了新兴产业发展,发挥了从“嘉兴制造”到“嘉兴创造”关键作用,成为推动城市创新步伐、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柱。
如今的嘉兴学院,不但是一所大学,更是一个风景优美、文化氛围浓厚的大公园。年轻的大学生们带动着整个城市文化、时尚氛围的形成,学院图书馆、体育馆、运动场等文体设施丰富着市民们的业余生活,学院举办的各种文化讲座、演出等,为禾城百姓营造着高雅文化享受与熏陶的氛围……徜徉在如诗如画的校园里,呼吸着弥漫着文化气息的空气,才能真正触摸到她的灵魂和脉搏,我们分明感觉到,她已经与这座江南小城血脉相连,成为嘉兴崛起的新坐标!
嘉兴日报2014年10月17日第三版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