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媒体嘉大 > 正文

宿舍变社区 公寓成“家园”

嘉兴学院探索以学生公寓为核心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纪实

2014-10-16 08:59:00 通讯员: 俞水 朱振岳 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 字号:TT

  2010年9月以来,嘉兴学院探索学生管理模式创新,以机电工程学院为试点,把学生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到学生公寓,致力于构建以学生公寓为核心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今秋开学,嘉兴学院“机电家园”的新生们走进了这样的宿舍:被绿色藤蔓装饰的宿舍楼大厅成了“学生自治大厅”;学生活动中心里的格子窗帘居家又梦幻;宿舍一楼两个人气极旺的房间是学院8位辅导员的办公室,学生们有时还会在宿舍楼里碰上学院的明星教授。

     这里是宿舍?是的,但又不仅仅是。确切地说,这是一个“不是课堂胜似课堂”的全天候育人阵地,是学生们的精神家园。

     2010年9月,嘉兴学院探索学生管理模式创新,以机电工程学院为试点,以“密切师生关系、打造温馨家园、引领学生成长”为导向,把学生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到学生公寓,致力于构建以学生公寓为核心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我们希望改革公寓管理模式,拓展公寓育人功能,探索建立以学生公寓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模式。”嘉兴学院党委副书记史永安说。如今,这项探索已经进行了4年。

     辅导员“驻扎”学生宿舍,探索学生工作新机制

     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张珍有些失望:思政专业硕士毕业的她,没想到自己要每天“驻扎”在学生宿舍里。原来,为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整体搬到了“机电家园”学生公寓内,学院所有辅导员都在公寓内办公。

     慢慢地,张珍的失望变成了认可,她发现自己和同事真的站在了学生工作的“前线”:辅导员们早上6点半到晚上9点轮流值班,想了解学生情况,随时可以走进宿舍;发生了突发状况,第一时间就能到场解决;愿意找他们谈心的学生越来越多,有的学生拎着午饭就走进辅导员的值班室,“快考研了,老师给点建议呗”。

     “学生的情况在变化,我们的管理也不得不变。”嘉兴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宋之霞告诉记者,“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高校学分制等改革的推进,班级的概念被淡化,唯一较为稳定的是学生宿舍。这迫使我们将学生工作的重心由班级转移到学生宿舍、学生社区。辅导员搬到宿舍办公,正是重心下移的一个突破口。”

     那么,是不是只是换个地方而已?伴随着“机电家园”学生工作组织架构的重设,答案愈发清晰。

     在“机电家园”一楼最显眼的位置,一个组织机构图格外引人注目:“机电家园”以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为中心,下设四个分支委员会,包括学生教育管理委员会、导师工作委员会、通识教育委员会和家校联系委员会。四个委员会触角全部延伸到公寓内并各司其职:学生教育管理委员会负责指导规划学生社区发展以及协调、整合、沟通学院与学校资源;导师工作委员会负责学业指导、生涯指导、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通识教育委员会则指导学生在学生社区完成一定的通识课程、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获得相应的隐性学分;家校联系委员会成为社区与社会及家长沟通的平台和桥梁。

     同时,学院将学生工作队伍以项目组形式编成四个团队:学生自治管理团队、学生事务管理团队、就业指导团队和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机电家园”还建立了“寝室长—层长—楼长”三级学生自治管理体系。

     老师常“串门”,创设学生辅导新体系

     彭文利是机电工程学院教授,空闲时经常去“机电家园”转转。他说:“在课堂上讲的更多是专业知识,走到宿舍里,能更真切地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

     其实,走进宿舍不仅是彭文利的“专利”,他只是“机电家园导师团”的一员。为了方便师生沟通,“机电家园”内设三个导师团:学业导师团、成长导师团和兼职导师团。

     学业导师团以专业教师为主,初期,每周都会有5名以上专业教师到“机电家园”为学生答疑。2011年以后,师生交流的形式改成了每周举行的主题茶叙会。“我在茶叙会上近距离接触到了我崇拜的老师,向她请教了女生是否要考研的问题,她的回答对我影响很大。”大三女生曹薇告诉记者。

     至今,“机电家园”茶叙会已举办40场,参与学生1242人次。学业导师团共有290人次到“机电家园”辅导答疑,参与学生2659人次,学院内几乎所有专任教师都到宿舍走访过。

     成长导师团也是“机电家园”的明星团队,由具有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专职辅导员为主组成,他们每周定点定时接受学生咨询,每月开展团体辅导。

     黎林是成长导师团的心理辅导员。一次,他发现一名申请缓考的学生对考试有不良的心理应激反应,需要到专业医院进行干预,便与学生家长沟通,把孩子送到了专业医院。经过治疗,这个学生不但通过了补考,现在还当上了学院的志愿者。

     4年来,“机电家园”主动接受心理辅导的学生有182人次,接受职业生涯辅导的学生有1400人次。此外,聘请校内外老师、成功人士组建的兼职导师团,影响力也不容小觑,共开设讲座、沙龙30余次。

     不仅如此,“机电家园”还于2014年上半年启动“学业生涯助跑营”帮扶计划,为学困生排疑解惑。2014年,74名学生参加了该计划,人均累计不及格学分下降4.3分,人均每学期旷课人数由35人次减少为14人次。

     师生的密切联系不仅使学困生受益,也使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成绩整体提升:试点以来,“家园”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获奖的有800余人次。“家园”内先后组建了3个学科型学生社团,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的占学院获奖总数的85%以上。

     学生是主人,搭建学生自治新平台

     如果说这里是一个“家园”,那么学生便是“小家长”。除了寝室有寝室长,每个楼层还有层长,整个宿舍楼还有楼长,这些“小家长”要通过层层选拔,由全体学生推举而出。

     郝志强是“机电家园”的层长,今年大四的他已经“履职”两年。今秋新学期还没开学,他便早早来到宿舍,把楼层细细检查了一遍,搞搞卫生,排出晚上的学生值班表……平日里,他的工作更繁忙,要检查楼层宿舍卫生、晚上巡逻、统计节前假后的学生人数等。郝志强告诉记者,如今宿舍面貌变了,生活环境好了,这让他感到了小小的自豪。

     “机电家园”里的很多活动和硬件布置,也出自学生之手。曹薇是学生自治管理中心主任,她说:“我们建成了服务同学的文印室,还设了一个有微波炉、针线包等物品的便民区,开设了无人诚信零售店。”

     2014年,“机电家园”健全完善了学生自治服务厅,涵盖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勤工俭学、学生会社团服务等内容,方便学生“一站式”服务。“学习型寝室”、“考研寝室”、“党员寝室”等亮牌活动也火热开展,激发了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

     这些“小主人”们,在付出的同时也收获良多。机电工程学院学工办主任吴满成指着身边的层长郝志强说:“你别看他现在能说会道,以前他可是一个一发言就脸红的害羞男孩,如今不仅表达能力提高了,管理能力也出类拔萃。”

     “最好的教育就是挖掘学生自身的内驱力,让学生成为自我成长的主人,这种管理机制就是为了搭建一个学生自治平台。”机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战昕告诉记者。

     处处是风景,打造文化育人新阵地

     在“家园”的公共空间,你会看到活动室、绿色书屋、运动休闲区以及谈心室等,教授寄语廊、学生作品廊、机电荣誉室、优秀学生事迹展散发着正能量,祝福墙、生日榜等则让这里显得格外温馨。

     植树、游园、社区体育季、中秋晚会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充实着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正是“机电家园”精心打造的“温馨家园”社区文化。

     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的作用也在这个“家园”里得以有效发挥。2013年起,学院建立公寓试点党团组织,整合机电公寓学生党办、公寓党支部、团支部先进青年资源,开展“点亮微灯计划”和“消除C寝室”活动,并将支部发展对象在“家园”的表现等情况纳入支部发展对象的考核体系。

     “学分化”则进一步发挥了制度支撑的重要作用。机电工程学院以2011级学生为试点,把学生公寓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了素质教育隐性学分,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获取“家园”的素质学分。

     “家园”的感染力散发到每一个宿舍。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教师王斌告诉记者,就连参加科技兴趣小组,都形成了一个学生带动整个宿舍成员参与的格局。大二学生费嘉参加了学校的“益满湘西”公益活动,被同学们冠上了“家园好室友”的称号,因为他不仅自己成绩优异,还是一名“学业生涯助跑营”的志愿者,专门帮助宿舍里成绩落后的同学。

     对于这种“家园文化”,王斌说:“‘家园’带给学生们的影响不仅是成绩的提高、精神面貌的改善,更是一种文化力量,辐射到了学生成长的每个环节。”

《中国教育报》2014年10月11日第一版

新闻热线:0573-83642223 | news@mail.zjxu.edu.cn© 嘉兴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