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治学 亲切为师
——访2020年度校“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汪菲副教授
早秋的午后,当记者走进汪菲老师的办公室时,感受到了别样的清净。办公桌桌面整洁,右侧整整齐齐地码着教案和专业书籍,靠墙倚着一个普通的铁皮书架,而门口摆放的绿植在这方古红色基调的办公室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教学相长育精英
自2004年研究生毕业以来,汪老师执教已有16个年头,在商学院主要教授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中级西方经济学课程。汪老师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她的课堂从不拘泥于课本,而是紧密联系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疫情期间汪老师云在线讲解消费理论,她不是照本宣科分析偏好原理、勾勒无差异曲线,而是利用超星、雨课堂等教学平台适时向屏幕前的学生抛出“基于消费理论,疫情冲击下如何有效刺激消费”等讨论题,引导学生将理论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启发大家跳出既定的理论框架,进行发散性思考。“疫情期间我用过好几次消费券,在课堂上跟随汪老师的思路去思考疫情后政府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刺激消费时,我一下子联想到了消费券对经济活动的促进作用。这堂课让我切身感受到经济学理论与实际生活是多么的息息相关。”经济191班的杨霏霏同学告诉记者。
丰富的教学经验离不开年复一年的积累,汪老师研究生期间曾在成教学院做过代课教师。真正踏上大学讲台后,她仍不断精进教学技能,进一步补充、完善、提高自己。汪老师坦言她会利用周末闲暇时间翻看《学习的革命》《学习的升级》等书籍,也会通过浏览相关公众号,参与教学沙龙等方式学习、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我通常会在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时写上一两句评语或者鼓励学生的话,这也是我在教学沙龙活动中收获的‘小妙招’。”汪老师笑着说。
怀赤子心钻科研
带领学生团队开展科研活动时,汪老师始终坚持“双向选择”原则。在充分了解学生们的科研兴趣后,汪老师会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向学生抛出橄榄枝;也会有学生主动询问,希望能加入老师的科研小组,获得老师的指导。为了尽早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新生入学后汪老师就会鼓励大一的同学们积极申报SRT项目。师生的磨合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汪老师也曾遇到过中途“改道”的小组。“有一组同学在深思熟虑后告诉我,他们想放弃继续跟进选题,而选择探究其他的选题。我很高兴他们能坦诚相告,放弃并不代表失败,因为他们在探索过程中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兴许他们这次的放弃会成为下一次成功的开始。”汪菲老师说道。
科研之路本身就是一个兴趣分流的过程,有人从中探索出了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也有人坚守初心收获颇丰,而汪老师甘心做学生科研路的同行人。经济183班的万伶俐告诉记者,汪老师在撰写项目研究报告上,要求十分严格。她参加国创和经管案例分析大赛时,仅国创申报书和经管案例分析报告就修改了近20遍,“汪老师熬夜帮我们修改文章框架和调整结构,对字、词、句等提出了很多具体的修改建议。经过反反复复修改,看到最终的成稿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语句流畅,我便有了坚持到底的动力。”万伶俐同学主持的国创项目于今年立项,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前不久获得经管案例大赛校三等奖,现正全力以赴备战省赛。
是慈师亦是挚友
“大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可以用平等、合作、互助、共赢来概括。”谈及师生关系,汪老师笑着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拥有冷静的头脑和善良的心地,学会换位思考是最基本的要求。”作为经济学专业2018级的一名班主任,汪老师特别关心班级中的贫困学生。她经常联系班委多方面了解贫困生情况,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做好后期回访工作。采访间一名男生手里拿着学分材料,红着眼眶走进办公室,汪老师立即向记者示意并起身劝慰,在了解情况后主动帮学生联系相关辅导员。随后,又有一名女生找汪老师请教毕业学分认证的事情,老师耐心地为她解答。“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学生有困难,我们要尽全力提供帮助。”安排好一切事宜后,老师重新坐回原先的位置继续接受采访。
谈及荣获“优秀教师”称号一事,汪老师谦虚地表示:“感谢学校的肯定,感谢同事和同学们对我教学工作的理解、支持,未来我会再接再厉,向其他更优秀的同仁们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采访结束后,记者起身准备离开,窗外恰逢其时地飘来一缕夹杂桂花香的凉风,轻轻撩动她耳畔的碎发,细微而温柔的阳光落在汪老师的衣服上,形成的斑映衬着她关切不失温婉的微笑。
人物档案:
汪菲,经济学博士,现任商学院经济系副主任,副教授,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从事产业政策及管理、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教学与研究,讲授主要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西方经济学、趣味经济学等。出版专著1部,参译著作1部,参编教材1部。目前主持教改在研项目3项,指导学生在研项目4项,近两年主持完成特色小镇产业专题研究项目4项,完成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项目2项。
座右铭:认真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亦是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