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勤织梦,厚积薄发
——访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沈加加副教授
“来,我先给你们倒杯水。”沈加加老师亲切地说道。记者走进沈老师的办公室,几把椅子,一张井井有条的办公桌,一排摆满书籍的书柜几乎就是沈老师办公室的全部。
做一行,就要爱一行
“教师是一项稳定的职业,并且拥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大学毕业后,沈老师主动选择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干就是十七年,期间还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十七年来,沈老师从青涩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优秀的骨干教师。
怀揣着“做一行,爱一行”的信念,沈老师潜心本职工作。“我理想的课堂模式是在实验课中学生们都能真正动手去做,理论课上也能做到自主思考。”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沈老师在教学上以PBL教学为基础,模拟工厂生产情景,将《计算机测配色原理与技术》课程拆分为颜色测量、数据库制作、配色、修色四个连贯的子任务进行教学,由学生自行建立讨论小组并选取任务。沈老师说:“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不仅能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更让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除了注重在理论课上对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沈老师还格外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对过程数据的修正十分重要。有一次我们小组的实验数据偏差很大,实验汇报结束后,沈老师耐心地带领我们反复操作计算机配色程序,我们小组才得到最优方案。”纺织172班的董章楠说道。
“铁人”是怎样炼成的
“我们称沈老师‘铁人’。”张弛老师幽默地说道。在沈加加老师的生活中,科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沈老师笑着说:“教学和科研一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即使没有时间,我也会挤出时间,勤奋一直是我最大的优点。”
回忆起长达六年的羊绒针织物研究项目,沈老师感慨道,刚开始研究“易护理羊绒针织物”时,由于缺少研究经费和测试设备,科研无法深入展开,团队也一度陷入困境。沈老师回忆说:“缺少经费,我们就加大投入完善项目的时间和精力,争取企业的资助。缺少设备,我们就利用教学课程少的时间前往浙江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其他高校借用仪器,完成相关的实验。”沈老师和他的团队平均每周抽出两天时间和企业的工人们待在一起,他们亲自试用企业的染化料,体验生产工艺,以了解企业对羊绒材料的加工和品质需求,进而完善项目研究。
2019年,沈老师的羊绒研究项目圆满完成。如今,团队与当地合作企业展开联合教学与研究,采用企业的染化料,用相同工艺在学校和企业进行同步试验,实现产教融合。学校还聘请了企业技术员参与最终成果的鉴定和成绩评定,实现向卓越工程师教学模式的转变,进一步促成产学研的紧密合作。
只要那颗执着于科研的心还炙热着,“铁人”的生命力便在不断增强。“每天你只要看到十号楼办公室的灯亮着,那就是我还在办公室做事。”“铁人”究竟是如何炼成的,且听那盏深夜里的灯细说。
播撒方正谦虚的“种子”
除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外,沈加加老师还指导学生团队参与“挑战杯”项目。2018年5月,沈老师与“植物染色纺纱数字化开发技术”项目的负责人洪钰莹开始寻找人员组建团队,历时5个月,团队渐具雏形。“刚着手这个项目的时候大家都感觉到只掌握课本中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而且对于实验项目也存在很多盲点。”纺织(卓越)161班的洪钰莹说道,“好在那段时间沈老师亲自指导我们建立配色软件优化模型,构建植物染基色纤维库,并为我们拓展未接触过的实验知识,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难题。”
走出实验室,沈老师带领学生团队进入企业展开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与企业员工展开交流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植物染纱生产中植物染色色彩单一、色牢度低等问题。因为先前充分的理论准备和调研成果,团队成员在后期的论文撰写过程中也更加得心应手。每当涉及到染色的相关工艺、软件的算法优化、选题的升华等较为困难的部分时,沈老师都会详细地为团队成员解释项目理念,带大家查阅文献资料,坐在办公室一页一页地修改文章,严苛到每一个标点。不懈的努力让学生团队最终获得了2019年国家级挑战杯三等奖的殊荣。“这一年的备赛过程如今回忆起来还是觉得很温暖。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一直耐心且细心地指导我们。”纺织172班的董章楠同学回忆道。
教学上,沈加加老师基于PBL模式对“计算机测配色原理与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获得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科研上,他发扬“铁人”精神,凭借“易护理羊绒针织物绿色加工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成果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每一份台前的荣誉,都离不开背后的深耕。在教学和科研的漫漫长路上,沈加加老师就像一位不懈的追光者,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未来,他也将继续坚守在教研最前线。
人物档案:
沈加加,现任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纺织系副主任,副教授。担任中国纺织学会针织委员会染整学组委员,主持浙江省和嘉兴市公益项目各1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主攻色纺纱计算机测配色技术和天然染料的应用开发两个方向。2019年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座右铭:你必须精力饱满,才经得住世事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