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广大而尽精微
——访嘉兴学院第五届陈省身教师成就奖获得者富世平教授
记者推开《嘉兴学院学报》编辑部的门时,富世平老师戴着细框眼镜正低着头在审阅文稿。 宽敞的办公桌上规整地堆叠着许多专业书籍,身旁的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地铺满了字。
朗朗书声悟古韵
从2005年富老师站上嘉院中文系的讲台,开始讲授古代文学这门专业课起,至今已有十四年。古代文学是中文系最基础也是比较难的一门专业课程。这门课程有两本教材:一本是古代文学史,另一本则是古代文学作品选。富老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通常以文学史为脉络,以作品为中心,由点及面、点面结合地进行讲解。他告诉记者,文学史是空洞的,只有阅读具体的作品,才能对古代文学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比如大家都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离骚》,但通读《离骚》的人并不多。富老师讲先秦文学时,即使课时很紧张,也要带领全班同学把《离骚》原文一字不落地读一遍。他饶有兴趣地介绍道,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原作的目的,不仅是熟悉原文,更是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去理解作品,体悟文章的韵味和特点,而不是听别人说有什么特点,“嚼别人嚼过的馒头”。
除了阅读原文,富老师每次讲完一篇作品,都会布置相应的背诵任务,并要求学生下一堂课背给他听。汉教161的李雅婷告诉记者:“背诵古文的过程,加深了我对作品的理解。 虽然我刚开始背诵时会‘叫苦连天’,但坚持一学年下来,回过头去再阅读这些古代文学作品时,就不再是与‘陌生人’打交道,而是‘熟人’见面了。”
不断拓宽研究的点
富老师最初的研究方向是敦煌文学。富老师向记者介绍说,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要要丝绸之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多种文化在这里碰撞和交融。
“敦煌可谓是艺术的殿堂和文献的宝库,当你深入其中时,你会吃惊于它的博大精深。”说到专业领域,富老师显得神采飞扬。“当然更重要的是,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互相尊重、互相包容的思想也与现在我们国家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历史的长河中遥相呼应 敦煌文学的兼收并蓄,集中展示了真正的文化自信。”
目前,富老师已经撰写了包括《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北山录校注》《释氏要览校注》等在内的8部著作。富老师告诉记者,敦煌遗书中宗教文献的比重很大,而宗教文献又以佛教为主,佛教不仅在敦煌遗书占有很大比重,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所以他近十年来的研究,都聚焦于佛教文献。谈及近期的研究重点,富老师热情地向记者展示了他现在正在进行校正的《翻译名义集校注》样稿。
富老师在自己学术研究之余,还指导一批学生对嘉兴名人冯梦桢的《快雪堂集》进行校订。他要求学生首先将相关文献输入电脑,通过查阅工具书来理解作品,在理解的基础上为全文做句读。电子稿整理完毕后,再反复核对,并根据上下文推敲断句是否正确,直到最后确定无误为止。富老师欣慰地说:“整理工作前后持续了两年,在我看来,这两年对于学生而言,除了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更树立了对学术的敬畏之心。”
地方学报做出地方特色
富老师从2016年起担任《嘉兴学院学报》的副主编。他向记者介绍说,《嘉兴学院学报》是嘉兴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一直秉着以特色求发展,促进学术交流,坚持思想性、学术性、地方性和规范性的宗旨刊发学术论文。
目前学报设立的专栏中有些已逐渐成为相关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栏目。“嘉兴名人和嘉兴文化”立足嘉兴,着力策划、刊载嘉兴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类文章。通过刊登一篇篇相关学术论文,打造一张张嘉兴文化名片。作为办在中国革命红船启航地的大学,聚焦红船精神研究,搭建红船精神研究平台,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红船精神研究”“南湖论坛”栏目中,越来越多的最新相关理论成果在学报汇聚。“长三角发展研究”也是学报着力打造的较有历史的栏目。嘉兴是浙江省全面融入长三角的核心区和主阵地,是全面接轨上海的“桥头堡”,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学报也更加重视此栏目的建设, 希望能为嘉兴发展、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为了获得更多优质的稿件,富老师经常会主动向专家学者们约稿。“每每遇到重大选题时,我们往往都要提前半年以上去约稿,这是一个长期跟进的过程。”富老师笑着说,“做学报不但不轻松,反而是一件非常考验编辑耐心的工作”。
富世平老师集教师、学者、编辑三重身份于一身。身为教师,他言传身教,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身为学者,他一头扎入古典文献的海洋,致广大而尽精微;身为学报编辑,他认真严谨地把好每一篇文章的编校关,努力凝练学报特色。当谈及获得陈省身教师成就奖的感想时,富老师谦虚地说:“获得陈省身教师成就奖,是学校师生对我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肯定,而我也会时刻铭记‘方正为人,勤慎治学’的校训,不断努力,以实际行动践行校训精神。”
人物档案:
富世平,现任《嘉兴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文学博士,教授。在《文学遗产》《文献》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30 篇,出版《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北山录校注》《释氏要览校注》等各类著作8部,先后入选浙江省“151”人才、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嘉兴市首届十佳青年社科人才、“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等,先后获浙江省高校第四届教坛新秀奖、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及二等奖、浙江省社科联第五届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嘉兴市“南湖百杰”优秀人才文体名人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