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媒体嘉大 > 正文

韶山,永远的敬仰

2012-09-19 09:29:38 通讯员:记者 来源:浙江日报 点击: 字号:TT

本报记者与嘉兴学院学子寻访毛泽东故居

韶山,永远的敬仰

 

 

  寻访人:

  本报记者 吕玥 方力

  嘉兴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 史阳

  嘉兴学院日语专业大二学生 沈萍

  寻访地:

  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毛泽东故居

  【历史长镜头】

  1921年农历正月初八的晚上,韶山上屋场毛泽东家的厨房里,炉火烧得通红。正在湖南秘密开展工作的毛泽东返回故乡韶山,和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妹妹毛泽建,表兄文东仙、文南生,泽民妻王淑兰一起,开了一次特别的家庭会议。

  几个兄弟姐妹轮流讲述了这几年家里遭遇的不幸。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这不只是一家发生的事,而是天下大多数人都有的灾难,希望大家参加一些有利于国家、民族和大多数人的工作。

  毛泽民给炉火添了几块干松枝,火苗一下又蹿上来了,烧得满屋通红。听着兄长的讲述,炉火旁的亲人们心里都滚烫滚烫的。

  两天后,毛泽东身穿一件长衫,迎着初升的旭日,离开韶山,经湘潭前往长沙,泽覃、泽建和他一道同行。毛泽东走后大约一个星期,毛泽民和王淑兰也带着孩子,轻装离开韶山前往长沙,走上革命道路。在此后漫长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一家先后有6位亲人英勇献身,在共和国历史中留下了一串灿若星辰的名字。

  【寻访现场】

  8月的一个早晨,我们和许多游客一样,满怀景仰之情,在湖湘温润的晨风里,走进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

  房屋并没有什么特别,和湖南很多乡村小院一样,环抱于青山绿水之间,掩映在苍松翠竹之下。整个房子的架构和摆设都弥漫着浓郁的农家气息,堂屋里摆放着当年使用过的方桌、板凳,厨房里有大水缸和灶台;牛栏、谷仓、柴屋、猪舍,还有刻满沧桑岁月的石磨和水车依旧静静伫立,看起来十分普通。

  但是,在聆听了一番讲解后,这里的每一个房间、每一样物件,却散发出种种不平凡的气息。

  就是那卧室床头的小油灯,让少年毛泽东得以坚持夜读,看了一本叫《盛世危言》的新书,而决然复学,走出这个闭塞的小山冲;正是在那个十来个平方米的炉灶前,毛泽东召开特殊的家庭会议,说服弟弟妹妹走出韶山,走上革命道路;就是在他自己卧室小小的阁楼上,毛泽东亲自创建了中共韶山党支部,点燃韶山农民运动的烈火……

  宏大的历史和眼前的现实遥相呼应。走在这个小小的土坯房里,当年那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少年和青年仿佛近在眼前,而毛泽东早期性格、气质、知识和信仰的形成脉络也逐渐清晰。我们实地看、仔细听、现场问,似乎看到这位从山坳里走出来的普通农家子弟,一次次实现个体生命的突围,最终扭转整个国家命运的最初过程。这对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深刻的启迪。

  “我们所处的环境,与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时代相比,实在是有太多的有利条件。我们该如何秉承当年青年的价值观,坚定自己的信仰去开创一番新的事业?”寻访中,大学生们一次次陷入沉思。

  走出故居,门口南岸塘里荷花盛开、碧叶连天,一旁的农田里庄稼茁壮。这样的宁静和兴盛,不禁让人想到毛泽东的那首《七律·到韶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为了革命,韶山共有1598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仅毛泽东一家,就牺牲了6位亲人。曾有人总结,韶山精神就是牺牲、奋斗和奉献。而这次到毛泽东早年成长和活动地的寻访,更让当代大学生对年轻人的责任和担当深有感悟。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故居一旁的毛泽东铜像纪念广场,我们看到,诗词碑林里的这首《沁园春·雪》似乎别有一番含义。而眼望东方,太阳升起,风光正好。

  【专家访谈】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副馆长、副研究员阳国利:韶山对于毛泽东同志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早年在家乡求学尤其是探求新知的经历,让他完成知识的最初积累,也让他得到政治觉悟的启蒙,帮助他萌发了救国救民的理想。1925年回乡开展农民运动和1927年回乡考察农民运动,对毛泽东早期思想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建立农民协会,创办农民夜校,开展农民运动,创建韶山农民党支部……这一切让他亲身感受到贫苦农民对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也让他找到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依靠力量——农民。

(来源:《浙江日报》2012年8月22日2版)

新闻热线:0573-83642223 | news@mail.zjxu.edu.cn© 嘉兴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