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媒体嘉大 > 正文

构筑更加健康和谐的内外教育环境

2010-01-18 08:31:31 通讯员:记者 俞佩忠 整理 ■摄影 记者 盛建生 来源:嘉兴日报 点击: 字号:TT

 

 

袁献民

 

 

顾爱明

 

张菊华

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又可以归结为教育的竞争。正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负担和学校教学成长环境,构成了学生生命个体精神成长的内外环境,教育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

  和全国一样,嘉兴教育也面临着优质教育资源布局有待进一步均衡、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生心理和体质健康频频亮起“红灯”、择校等一系列热点和难点问题。面对挑战,嘉兴教育将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构筑更加健康和谐的内外教育环境,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昨晚7时,嘉兴在线、嘉兴日报联合举办的“网聊2010两会”大型报网互动活动第一场,特邀市人大代表、秀洲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处主任张菊华,市政协委员、嘉兴学院教授袁献民,市民代表、市第一医院特检科主任顾爱明,就“嘉兴教育热点”主题与网友进行了互动交流。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红灯”频闪的根源

  在哪里?

  主持人:前几天我看到广东有女学生打人的事件,这个学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去年4月,嘉兴也曾经发生小学生刺伤同学的事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件发生?

  张菊华:我觉得与目前多数学生的独生子女家庭成长环境有关。经济条件改善,家里大人围着孩子转,从小缺乏锻炼,使得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影响他们心智健康成长。再者,社会给青少年成长的平台越来越大了,家长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而孩子自身因没有经历过比较艰苦的环境,心理比较脆弱。比如说自闭、心理偏激等。

  顾爱明:我曾经看到报道,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有78%,浙江省在70%左右,确实比较高。在这方面除了家庭的责任和原因之外,学校应该负起更多的责任。老师除了教书育人之外,自身最好能懂得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如果一个小孩子出现了问题,批评重了就比较让人担心,因为现在都是独生子女。

  

  主持人:在这方面,老师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顾爱明:对。我觉得不管教育主管部门也好,老师也好,确实应该加强心理教育培训,现在有人大代表也在呼吁,教育部门应该让老师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培训,至少应该让班主任参加。还有,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要引起全社会关注。很难想象,一个本身心理都有问题的老师,怎么去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后家庭方面,我认为父母应该在小孩子心智养成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家庭和睦是小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础。

  

  主持人: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家庭和社会环节的脱节,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讲,是不是需要有一个从家庭到学校小社会的过渡方式方法?

  袁献民:独生子女进入学校小社会会碰到一个竞争的问题,尤其是这些年龄有限的孩子,平时在父母的庇护下,碰到问题不知道怎么应对。我的意思是,学生需要教师、社会的关注,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来讲,也应当有意识地去安排,做好这项工作。

  张菊华:应该说嘉兴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视的,配有专职的心理教研员,每个学校也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另外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必须要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这两门课的考试。在如何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去管理学生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也已经有了具体的措施。

  袁献民:在学生心理教育方面,应该先是去教会他怎样面对困难和压力,教师要主动去干涉,而不能被动等待。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中小学教学“高质量、轻负担”的路径

  在何方?

  主持人:在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方面,我们看到教育部门作了很多努力,另一方面家长包括学生自己,减负的呼声依然没有减弱。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到底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良方?

  张菊华:这个话题,跟我们整个民族的价值观有一定的联系。像美国,他们的学习很讲实用性,是为用而学的,学习的压力不是特别大。我们就不是这样,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很多的知识是在不断重复学习。我们的孩子学习负担为什么那么重?就在于即使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很多政策,减轻了课业负担,学校里的老师作业布置得也不多,但是孩子回家仍然不轻松,因为写什么读什么,都被家长规定了,根源就在这点上。

  顾爱明:我赞同。教育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我们很多家长还没有认识到。很多父母在星期天还要带孩子上兴趣班,搞得孩子非常疲惫。适当增加一些课外的学习,我个人觉得还是必要的,但是不能过头。

  

  主持人:我相信您的孩子的同班同学,有很多都在经受着这样那样的学习培训。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您的孩子没有这些课外学习经历的话,对家长来讲会不会有一种输在起跑线上的感觉?

  顾爱明:父母是生物学的概念,家长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怎样实现从父母到家长的转变,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父母在这方面应该给小孩子把好关,不要因为自己的想法给小孩子增加负担。

  

  主持人:从行政的角度喊减负,直接压力在学校。学校在不断减负,家长在不断加压,会对学校的教育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袁献民:归根到底还是评价体制问题。学生将来考大学要靠成绩,作为家长来讲还有一个面子问题。而在目前的体制下,还要考核教师的升学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减压都没有用。

  

  主持人:评价体系要改不是一朝一夕的。在现有的认知环境下,如果要给孩子减负,有哪些可行的方式?

  张菊华:我们能看到的负担是作业,实际上学生的心理负担更重。如果家长懂教育的话,他会帮孩子减压。教育工作者要探求的不仅是教育的有效性,还有教育的方式和时效性,要给孩子自我调节和疗伤的过程。

  主持人:说到底就是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不管是学校也好孩子家长也好,应该要仔细地去考量孩子本身的情况,同时也要有创新的点子、具体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减轻孩子的压力。

  如何破解择校顽疾?

  主持人:择校问题,是社会以及家长非常关注的,同时也是校长们最头疼的问题,不知道具体根源在哪里?

  张菊华:择校问题的根源在于目前的教育资源还没有真正达到均衡。除了我们看得到的一些资源,比如说学校的基础设施、办学条件,更重要的是师资。择校实际上就是在“择师”。好的学校,优秀教师更多,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进名校。

  顾爱明:我感觉现在孩子要上一个非常好的小学、中学,真的非常困难。社会对教育重视,我们的家长对教育重视,本身是件好事情。现在城乡最大的差距在哪里呢?就是在教育上的差别。我本身是从农村出来的,以前我们在农村读书时,还能碰到一些非常好的老师,但是现在优秀的老师基本上被城市学校招去了。因此要实现城乡一体化,教育是重头。

  袁献民:解决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我个人有一些想法。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择校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制度上。教育资源主要有两个,师资和硬件设施。如果把教师全部集中起来由教育局统一管理,实行阶段式的师资组团,培训以后平均分配,再进行区域性的轮换,这样就解决了师资问题。至于办学场地就比较好解决了。这种想法虽然可能会给政府以及教育系统带来很多的问题,但是基本解决了择校以及择校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另外还可以培养一支教师队伍,老百姓也能够享受到公平的义务教育。

  

  主持人:说到这个,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说,您的提法现在在嘉兴已经在小规模尝试了,就是学校和学校之间的交流。

  张菊华:教育主管部门正在稳步推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比如说具有高级职称的城市教师必须到农村服务一年,城市里的校长需要到农村挂职锻炼,教研员也要下乡。2009年我市有10%的教师进行了城乡交流。

  

  主持人:师资的这种流动的确可以减少城乡教育差距。但作为家长,会不会担心流动带来师资力量的稀释?

  顾爱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碰到最好的老师。择校问题我个人认为是一个永远的话题,不可能解决掉,其原因在于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太渴望。反过来讲这也是促进教育发展的一种动力,让我们学校和学校之间、老师和老师之间有一种良性竞争,这样的竞争推动了我们教学水平的发展,最终让孩子得到实惠。

  张菊华:教育主管部门不管采取何种措施,肯定要倾向于让所有人都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以实现社会公平。从国家层面上,从世界潮流趋势而言,择校的话题若干年后肯定会被打破。在打破之前,全社会要一齐努力,使更多人接受优质的教育。

  记者 俞佩忠 整理


  ■摄影 记者 盛建生

《嘉兴日报》2010年1月18日第11版

新闻热线:0573-83642223 | news@mail.zjxu.edu.cn© 嘉兴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