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化工程100%、纺织工程100%、电气工程与自动化100%、工业工程98.61%、测控技术与仪器98.46%……在社会年年高呼“最难就业季”的当下,嘉兴学院近几年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嘉兴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已达96%。
而嘉兴学院今年的录取分数线在逐年攀升的基础上,再次刷新历史纪录,文、理科分别比第二批控制线高出82分和95分,排名比去年分别提升1位和4位,双双杀入浙江省20强!
数据背后显实力。社会的认可是对学校人才培育、办学质量的最好佐证。作为城市文化血脉延续之地,嘉兴学院升本15年来,认真做好顶层设计,以“红船精神”为引领,坚持走内涵提升、特色发展之路,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所大学与一座城市的发展对话
嘉兴学院生化学院周大鹏博士团队与秀洲区嘉民生化公司签订协议,5年经费250万元;机电工程学院钱苏翔教授团队与浙江生辉照明有限公司共建新光源研发中心,3年投入100万元用于新型LED照明产品的开发;生化学院吴建一教授分别与嘉化集团、禾欣化工成立校企研发中心,3年投入预研经费60万元;设计学院鲁恒心教授团队的嘉兴学院濮院毛衫设计中心已在濮院毛衫市场运行多年……
如果仅仅把上述项目看作是嘉兴学院加强学科建设、校企联合、完善人才培育新模式的大手笔,那你还没有完全读懂该校建设有特色、善创新、高水平的地方应用型大学的深谋远虑。仔细研究这些教授的学科领域,你就会发现,他们的专业正是嘉兴乃至长三角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发展急需。
一座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城市,其成长轨迹中总闪耀着大学的光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慧库、技术库、人才库,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嘉兴学院正发挥着从“嘉兴制造”到“嘉兴创造”的关键作用。经过深入研讨、反复论证,学校明确了“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为此,嘉兴学院多次深入到全省,尤其是嘉兴各县(市)进行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以掌握和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科技、人才的需求状况,听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建议。与企业、用人单位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工作。人才培养突出地方性和应用型让嘉兴学院的毕业生赢得了上手快、留得住的好口碑。
同时,结合嘉兴建设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的要求,嘉兴学院在推动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精神的指引下,依托优势特色学科,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区域经济主动服务社会,深入开展“博士下企业”、“创新团队进行业”的“双服务”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带动了新兴产业发展。同时嘉兴学院请县(市、区)政府、企业代表来学校交流,进行科技合作洽谈,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创造条件,找准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切入点。
一所大学与一种精神的传承续写
众所周知,大学的第一要务是教书育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作为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心灵的塑造者,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已有的东西。“方正为人 勤慎治学”,嘉兴学院校门口一块巨大的校训石默默地昭示着答案。把“为人”置于“治学”之前,让学生成才,首先让其成人——在这个多元价值共存、各种思潮激荡的时代,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情怀,这充分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价值取向。
多年来,嘉兴学院充分利用党的诞生地的红色资源,加强对“红船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理想、信念教育优势,励志、创新教育优势,以“红船精神”引领青年学子茁壮成长。2008年至2010年,“浙江骄傲”三度花落该校;2013年,学校“红船先锋营”校园文化品牌荣获第七届全国校园文化品牌一等奖,文法学院学生梁栩晔荣膺全省“十佳大学生”称号;2014年,生化学院学生邹伟敏以73岁高龄荣获浙江省首届“最美青春——感动校园人物”,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杨杰当选浙江省“美德学子”;“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全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这些年来,嘉兴学院的学子一次次登上光芒四射的青春领奖台,用自己的行动和智慧,践行着自己心目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书写着青春特有的华丽篇章,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校地融合,同频共振。依托嘉兴厚重而浓郁的文化底蕴,紧随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建设有特色、善创新、高水平的地方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如今的嘉兴学院,基本形成以学科专业为基础,以产学研平台为载体,以科技创新团队为主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渠道的社会服务体系,正以铿锵的步伐走出一条符合区域经济特色的发展之路。
来源:《嘉兴日报》2015年9月10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