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校园文化 > 嘉大人物 > 正文

徐丽云: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做一件最纯粹的事

2017-11-08 15:56:34 通讯员:学生记者 王静怡 来源:医学院、宣传部 点击: 字号:TT

  前不久,临床医学163班徐丽云同学刚刚度过自己的20周岁生日。生日当天,她在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网上成功注册,成为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第234785位器官捐献志愿者。
  “20年前的今天,父母给了我生命,让我拥有了健全的身体。20年后的今天,我做了一个慎重的决定,希望我身体的某一部分在我离世之后,能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缘起社会实践

  暑假,嘉兴学院医学院器官捐献宣传小队来到宁波进行器官捐献的宣传与知识普及。作为宣传队队长的徐丽云带领着队员们通过相关社会调查、寻访器官捐献志愿者及家属、看望病人和跟随器官协调员学习,深刻地了解到,当下依然存在捐献器官数量少、器官捐献工作难度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是源于人们对器官捐献的不了解。从那时起,徐丽云就暗下决心,要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
  谈到实践过程中最有感触的事时,徐丽云跟我们分享了宁波捐献第一人江敏的故事:2000年,26岁的江敏因恶性神经母细胞瘤不治去世,她的遗体由宁波大学医学院接收,成为宁波市首例遗体捐献者,同时也拉开了宁波市遗体捐献、器官捐献事业的帷幕。在当时,江敏捐献遗体的事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有人指责她的父母是为了钱才卖掉女儿的遗体。这17年里,江敏的父母对于这些恶言恶语没有任何怨言,反而在17年后做了和女儿相同的决定,一家人都签下了器官捐献协议书。“江敏的父母经历了失去女儿的痛苦,善良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善举能带给别的病患家庭以希望,于是决定把女儿的遗体捐献出来供医学研究。其实这是一种大爱啊!”徐丽云说道。

  做一个理性与热血兼备的医学生

  器官捐献主要涉及捐献者、待捐献者和器官协调员三方。除了采访捐献者、联系器官协调员,徐丽云还带领队员们寻访了部分待捐献者。宁波市第一医院有一位19岁的白血病患者,病情比较严重,急需骨髓移植。但病人自己的心态很乐观,他告诉父母,如果没来得及等到合适的骨髓,就把能用的身体器官捐给其他需要的人。徐丽云感慨道:“很多人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不幸,才会深刻体会到这种等待的痛苦,进而对器官捐献更加理解和支持。”
  对于器官捐献,人们一直存在认识误区。真实的情况是,器官捐献志愿者在生命的最后,医护人员对其各个器官进行健康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以及直系家属或者配偶的意愿,才正式决定捐献某个器官。人体除了表皮可以植皮,角膜、心脏、肾脏、肝可以移植,其他的器官都不行。
  从2015年开始,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器官成为器官移植的唯一渠道。不仅如此,医学院校实验室里供实验用的大体老师,也都是由死者自愿捐献出来的。可以说,他们的自我奉献和牺牲对医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徐丽云看来,这种奉献与牺牲的精神恰恰与医生的职业操守相契合。作为一名医学生,她除了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遗体或器官捐献,还身体力行,让自己成为捐献志愿者中的一员。

  志愿的脚步不停歇

  在社会调查中,徐丽云发现,嘉兴市的器官捐献水平在整个浙江省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由于器官捐献的宣传不到位,导致人们对这方面的认识不足,要么因为观念顾忌,要么觉得利益驱使。而相比之下,杭州、宁波、温州这三个城市的宣传和捐献水平在省内都是处于领先水平的。宣传小队这次的社会实践地点选择在宁波,正是因为宁波已是浙江省的一个捐献大市。截至9月24日,宁波市2017年已经达成了30例器官捐献协议。
  暑期社会实践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徐丽云和队员们的志愿脚步并没有停止,他们准备吸收更多的医学生加入到新组建的团队中来,以器官捐献为宣传主题,在校内外同时开展宣传。徐丽云说:“我们的宣传不是强制性的,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器官捐献,而不是抱以成见。我们愿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做一件最纯粹的事!”



 

新闻热线:0573-83642223 | news@mail.zjxu.edu.cn© 嘉兴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