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精神成人放到首位
嘉兴学院党委副书记夏跃平说:“嘉兴学院学生捐助湘西贫困学生一事之所以让人感动,主要原因是它的民间性、持久性和人员参与的广泛性。3年来,800多名学生自发参与爱心接力,没有任何号召,也没想过有朝一日会成为新闻人物,这种去功利化的行为其实在教育着许多人。这800多名学生的义举,同时也让世人重新评价‘80后’的年轻人。现在对‘80后’有这样那样的评价,我们要教育好这一代人,首先要了解他们,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通过这件事,我们看到‘80后’的年轻一代主流是好的,我们的责任是如何引导他们走得更好。面对‘80后’多元的精神需要,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方式去教育他们?我觉得有时候我们的教育是做无用功,因为我们对他们不了解。这件事让我们懂得,教育当今年轻一代,一定要‘润物细无声’。”
夏跃平还认为,教育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灵,人内心深处都有美好的东西,关键是怎样去发现。“爱心秘密”就是最美好的展现,800多名学生捐助湘西贫困孩子这项活动最大的价值是爱心。大学生们将来走出校园,与人交往前提是诚心,这样人类美好的东西必须渗透到教育中,让他们带着阳光、健康的心理走向社会。
夏跃平告诉记者,“爱心秘密”让他认定这样一个事理,那就是“自我教育”是最高境界,希望在嘉兴学院点燃了3年之久的“爱心之火”,能够不通过任何号召,继续在师生中很自然地蔓延开去,始终保持其纯洁。
嘉兴学院团委书记柯羽说,“80后”的大学生是在竞争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竞争成了他们的习惯。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代人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从“爱心秘密”这件事中,我觉得当今学生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他们身上仍有“大爱、责任、爱国、奉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发掘学生中主流的一面,让他们真正能精神成人。
拓宽爱的奉献领域
夏跃平说,温总理在给浙江大学学生回信中写道,大学生开展农村调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对大学生来说,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了解农村都是不可或缺的一课。我们能否把学生这种爱的责任和奉献精神引到更宽阔的领域呢?比如在今后的学生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带着课题走进农村、走进湘西等贫困地区去调查,去了解国情,引发他们的人生感悟,激励他们有更高的人生追求。
嘉兴日报社新闻研究所所长丁燕说,“爱心接力”行动,美丽之处在于她的“秘密”和持久,媒体参与报道后,希望学生仍然能平静地做这件事,不要浮躁。这同时也给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学生是基于自我选择和自我定位,才做这件事的,他们是不想被推着走的。希望社会各界放手让学生去做。媒体则做好客观、适度地报道,“是什么事情就是什么事情”。
校训熏陶爱心学子
“方正为人 勤慎治学”是嘉兴学院的校训。嘉兴学院学生处处长惠太望认为,3年,1000多个平平常常的日子,800多名学生默默地做着同一件善事,是嘉兴学院以校训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熏陶的结果。长期以来,我们嘉兴学院不少贫困学生得到社会各界捐助,与此同时,我们始终没有忘记教育学生去关心他人、回馈社会。这样的教育就像春风细雨,润泽了学生的心田。
嘉兴学院机电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丁连升表示,嘉兴学院专升本8年来,一直强调“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爱心秘密”看似偶然,实则是嘉兴学院必然的收获。“这件事对我们触动很大。我们平时难免埋怨如今的学生存在这样的那样的问题,感叹我们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现在看来,不是我们的教育没有成效,而是我们当老师的没有很好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800多名大学生帮助湘西贫困学子,出发点就是想让那些贫困的孩子圆上学梦,没有一丁点的功利思想。嘉兴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引观说:“我其实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活动是学生愿意去做的?我们到底该如何去引导他们?可能学生想要的,我们当老师的远远没有体会到。”
嘉兴学院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郝文静表示:“我长期做学生工作,所经历、感动的事情很多,但有那么多学生默默做着同一件有意义的事,不张扬、不图名,让我感触很深。我其实很早就听说有学生们在捐助湘西的孩子,却没有更多的关注,没想到他们能坚持下来。从这件事中,我会反思一些事情。比如为什么有些活动开始搞得轰轰烈烈,但结束以后留下的并不多?我觉得这是主动与被动的差异。现在看来,我们做学生工作时不能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应该给他们更多的信任和空间,应该相信他们一定会将事情做得很好。”
《嘉兴日报》2008年5月30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