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媒体嘉大 > 正文

读嘉:国金,我们稳了!

2021-11-17 08:34:37 通讯员:记者吴梦诗  点击: 字号:TT

  “稳了。”叮的一声,简短的两个字跳跃在她的手机屏幕上,原本焦虑不安的面容瞬间转而坦然、兴奋,随即是不可抑制得极大的欣喜,她指尖微颤,激动地拨通了电话:“喂,副校,我们稳了!”

  嘉兴学院创业学院院长左军每每回忆起10月14日在南昌大学总决赛现场的情景,眼睛里都沁着泪光。2021年10月12至1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嘉兴学院的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的《若土有稻——下一代水稻育秧基质行业标准引领者》荣获高校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金奖;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的《江瀚环保——制革污废循环治理专家》获高校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银奖。这是嘉兴学院参加该项赛事以来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也是学院双创教育取得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获奖背后】

  连续三年都止于国铜的嘉兴学院,这次赛出一鸣惊人的成绩,可以说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本届大赛由教育部联合11个国家部委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南昌大学和南昌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来自121个国家和地区、4347所院校、228万余个项目、956万余人次报名,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青年创业盛会,也是规格最高、难度最大的大学生竞赛。

  大赛进入现场决赛的队伍一共有1020支,其中高教主赛道525支、红旅赛道150支、职教赛道150支、产业命题赛道50支、国际参赛项目145支。这些现场队伍都是经过激烈的校赛、省赛(校赛、省赛均包括初赛和复赛)后打入国赛,国赛还要经历网评、会评阶段的层层选拔,才能进入最终阶段的现场赛,真可谓神仙打架、叹为观止。

  而往年的“互联网+”大赛,各大院校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在一个赛道比试,嘉兴学院作为地方本科应用型院校在没有硕士点的情况下,只有本科生去参加大赛,却要跟985或211的硕士生、博士生竞争,无疑是以卵击石,胜算渺茫。但随着大赛组织、规则的日益完善,在今年第七届大赛中,设置了本科生创意组,也正是这一举动,给了嘉兴学院的本科生参赛选手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

  机会往往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左军告诉记者,最终获得金奖的项目其实从2008年就已经启动研究,先后组建过4支学生研究团队,2012年开始逐步取得一些进展。嘉兴素有“浙北粮仓”的美誉,李加友教授研究的秸秆资源化利用,原本的定位是做酒精发酵助剂,后来结合生态循环理念,应用到了农业领域,找寻到了项目的最佳应用场景,使之变得更有意义。李加友教授团队指导多支学生团队在专业领域的13年默默耕耘,逐步在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实现突破,终于在今年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迸射出绚丽的烟花。

  从去年11月份党委书记卢新波亲自动员全面启动备赛工作到校长陆军、副校长张琦深入参赛师生团队慰问,创业学院深入学院挖掘培育优秀重点参赛项目,直至最后喜获国金和国银,嘉兴学院上上下下广大师生们背后付出的心血与汗水是无法想象的。

  “你知道吗?得这个奖我们真的太不容易了!”左军的语调略微凝滞,出人意料的巨大成功让她在欣喜之余也更加心疼那些努力拼搏的孩子们。

  厚厚的一整本项目材料,300多个G的电脑资料,修改了200多次的ppt,模拟500多个大赛有可能会问的问题……“整整一年,我和团队的那些孩子每天都像鸡打鸣一样,从早上6点钟起来就开始打磨参赛项目,经常性凌晨两三点才睡觉。到最后的那个阶段,大家甚至已经进入了亢奋状态。现在大赛结束,真的就像高考考完的那一刹那,我们都只想好好睡个懒觉。”学生们于是说。

  然而在10月15日晚的颁奖仪式上,当同学们看到孙春兰副总理亲临现场,嘉兴学院校长陆军院士出席颁奖典礼,和嘉兴学院的学子们共享大赛金奖的那一刻,大家都觉得所有的付出值了!

 

 

 

  【埋下创新创业的火种】

  2013年,浙江省教育厅要求各大高校成立创新创业中心,时任嘉兴学院商学院党委书记的左军任重而道远地接下了创业学院这道难题。她调侃地称自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8年的辛勤耕耘,创业学院一路破浪前行,2017年拿下了国家级众创空间,2018年,成为全省示范性创业学院;2019年,成为嘉兴市双创示范基地;2020年成为浙江省双创示范基地……每一年都在长足进步,每一年都取得累累硕果。

  然而,相关数据显示,从嘉兴学院毕业的学子选择创业的概率仅为2.3‰-2.7‰。“何为创业?”每一年新学期的第一堂课上,左军都会问学生们这个问题。

  “创业的概念叫开创你的事业,包括两个意思,岗位创业和自主创业。学校不会盲目鼓励学生去自主创业,自主创业真的很难,但岗位创业是一生都要追求的东西。所以我想作为老师让每一个孩子心中都埋下一个创业的种子,培养他们一种创新创业的精神。”左军如是说。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创业学院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学院自组建成立,全方位梳理与提炼嘉兴学院创业教育各项资源要素,构建了创业学院、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科技处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实行“3+1”育成精英班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自己本专业学习,大四来创业学院实习实践。

  创业学院的精英班,是实实在在的精英班。在学习选修课、必修课,夯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精英班的每一名学生都会被要求写创业企划书、去加入团队、去调研,每一个团队都配备专业的创业导师带队,实现项目落地。

  “每一个学生的实习环节,导师都要负责,带他们去抖音,去阿里巴巴,去今日头条这些大公司去感受。学校还组织学生们去中关村创业园,体会最前沿的创业氛围,观摩最具创意的创业项目。同学们在北京游学一周回来后,梦想的激情一下子被激发了,甚至有的孩子因此觉得自己知识储备不够了,决定毕业后考研。”左军声情并茂地向记者讲述着学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故事。

  一个学期下来,原本懵懂的学生在实打实的历练中成长、成熟了起来。创业学院从来不是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而是在一项项艰难的考核中,一次次扎扎实实的打磨中,让学生一点点去努力,去感受,去体会,最后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创新创业的精神也由此被激发了出来。

  创业学院不仅在课程设置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更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嘉兴学院似乎从未停下过备战的步伐,全校近16000名学生,有20%被要求报名参加“互联网+”大赛,做方案,即便绝大部分的项目方案都只是在做“分母”,但创新创业的精神氛围,敢于尝试踊跃参与的正能量却潜移默化地滋养了每位嘉院学子;大赛的意义对于参赛者来说,更绝不仅仅是一份莫大的荣誉,一段艰苦而珍贵的磨练,参赛项目在比赛过程中被投融资专家看中并投资的情况屡见不鲜,大赛催生了项目的落地,是梦想实现的契机;大赛于参赛的项目导师而言,常常也是一种价值观的洗礼,研究者原来可以挣脱实验室的“禁锢”,带着项目走出这一隅之地,走进产业,走向未来,创新创业的观念由此萌发!

 

 

  【红船旁的高校】

  嘉兴学院,一所以城市名称命名的大学,伫立于南湖红船旁,以教书育人的担当汲取着红色养料,守护着红色根脉。走进嘉兴学院的校园,随处可见红色元素和党建阵地,高质量的党建阵地营造了校园内浓厚的红色氛围。

  嘉兴学院立足“红船旁的高校”这一定位,春风化雨般地将红色文化与教书育人融为一体,积极将党史与红船精神研究成果转化为育人资源,依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嘉兴学院“红船精神+”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等,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红船精神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实施红船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主渠道、融入社会实践主阵地、融入校园文化主旋律,实现红船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化于效,形成了“三进三融三化”红船精神育人价值转化机制,引导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

  红船精神,首创精神是核心,是动力之源;奋斗精神是支柱,是胜利之本;奉献精神是本质,是政德之基。这三种精神有着内在的严密逻辑,是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缺一不可。左军认为,红船旁的高校培育的是学生的一种自律意识,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红色文化的熏染,而创新创业的精神与红船精神的首创、奋斗、奉献相呼应,保持着高度统一的内在机理。“中国创造了伟大的共产党,创造了一个伟大的新中国,其实就是一个大创业的概念。”左军说,“我们的学生在红船旁,就天然地应该有一种自律的意识在心中,就像‘互联网+大赛’,培养的也是我们学生的一种首创、奋斗与奉献精神。”

  创业,从来不是狭隘的创立一个公司,创业是每个人都在做的事情,伟大的共产党诞生是创业;创建、管理创业学院是创业;“互联网+”大赛是创业;勤奋、刻苦地坚守自己的事业是创业……创新创业的精神润化在每一位嘉兴学院学子的心中,没有边界,没有局限。

  如今,嘉兴学院创业学院作为省级示范性创业学院,下一步的梦想便是冲刺国家级示范性创业学院。这是一个远大的目标,也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嘉兴学院的全体师生会努力奋斗,发扬红船精神,将这个美好的梦想实现。

  采访完毕,记者回头看到“嘉兴学院”四个大字,竟觉得它们盈盈闪耀着一抹创新创业之彩,一束红色教育之光。

 

 

https://appexternal.cnjxol.com/webDetails/news?id=988819&tenantId=1&TRSAppUpdateTime=1637109226155 读嘉

新闻热线:0573-83642223 | news@mail.zjxu.edu.cn© 嘉兴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