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媒体嘉大 > 正文

中国教育报:百年红船领航程——浙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探索之路

2021-04-29 21:47:33 通讯员:中教报记者  点击: 字号:TT
百年红船领航程
——浙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探索之路
本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神州行”融媒体报道组
 
宁波市永旺村村支书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讲解乡村规划,在田间地头上思政课。王国海 摄
嘉兴学院学生以中共一大为主题排演话剧《初心》。本报记者 单艺伟 摄
扫码观看精彩视频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神州行

    这是嘉兴城里一艘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单夹弄丝网船。船身长约16米、宽3米,船艄系有一条小拖梢船,为当时接人进城购物所用。

    百年前的一个午后,这叶扁舟从南湖出发,乘风破浪、劈波前行,驶过了100年的时光。百年中国的舞台,历史的追光始终跟随着一叶红船。

    小小红船,扬帆起航。巍巍巨轮,鸣笛远航。这艘红船从南湖出发,沿着井冈峰顶、遵义城头、延安宝塔……一路前行。今天,这艘百年红船穿越百年光阴,驶入浙江的大中小学课堂,驶入了学生心中。

    思政课上出“环绕立体声”

    “思政课不好上”曾经是很多学校的困扰,“老师不愿上”“学生不爱听”等问题以前很常见。如何让思政课更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话语和模式创新。

    “东风夜放花千树,灯火阑珊似星河。”一时间,浙江的思政课形态各异,好的思政课有了无数种可能——

    思政课可以是一部再现建党时期恢宏时刻的话剧。

    “中国人不能再等了,必须要有人做召唤黎明的雄鸡,做迎接风暴的海燕,做披荆斩棘的拓荒者!”在《新青年》杂志社,李达正与王会悟讨论时局,心燃激情,慷慨陈词……这段对话出自嘉兴学院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红色话剧《初心》,这部话剧已经在浙江上演了60余场。

    一部原创话剧,300多个日夜,从最初的9人创作小组,到如今100多人的演职人员和指导团队,嘉兴学院师生从撰写中共一大有关人物小传做起,边研究、边考证、边创作,用话剧这种当代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展现“红船精神”的时代魅力,让“红船”真正开进学生心中。

    思政课也可以是舰艇之上扬帆的“海洋强国梦”。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地处舟山群岛新区,面朝大海,学院专门开设了“甲板上的思政课”,把海洋强国教育的思政课堂搬到甲板上。该院所有本科生在读期间都会乘坐“紫金港号”教学实习船,到摘箬山科技岛开展近海实习。蔚蓝的海面上,青年学子切身感受到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思政课可以是在千顷良田中挥舞锄头镰刀的“美丽乡村梦”。

    浙江农林大学的思政课是一堂“田间地头的思政课”。涉农高校的学生不仅需要学习高精尖的技术,更需要了解耕种节气、农作技能,培养对农业的情怀。浙江农林大学的劳动课正逐渐成为“三全育人”思政课:从各种“支农”劳动,到野外教学实习,帮助村民设计庭院,深入茶园调研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状况,指导农户开展垃圾分类,协助群众规划乡村旅游项目……一代又一代农林人,用实际行动践行劳动教育。

    思政课可以是一首歌颂坚韧、奋发、开拓精神的《垦荒队员之歌》。

    “像矫捷的海燕飞翔在万里云天,我们垦荒队员和大陈岛血肉相连,每时每刻心中燃起理想的火焰,一代代我们把美好的青春贡献……”大陈岛老垦荒队员金可人再一次唱起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垦荒队员之歌》。那段激情燃烧的垦荒岁月感染着台州市的大中小学生,他们通过访谈、调研企业、赴大陈岛体验教学等形式,开展一堂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

    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

    厅局长进课堂、院长进课堂、学长进课堂,让思政课变得丰富而具体,同学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实践的广度和热度。如今,在浙江大中小学的讲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面孔——优秀的学长、辅导员,校外专家学者,地方党政干部,社会贤达……

    一些高校还通过专题式、调研式、互动式模块教学,创新辩论、情景剧等方式增强德育吸引力,思政课满意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调查显示,浙江省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由2015年的77%上升到2020年的93.8%。

    “守好一段渠”更需“跑好接力赛”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如何有效衔接,成为困扰各地推进思政课改革一道难题。

    从当下思政课程内容来看,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需着力在各个学段、各门课程间的“接棒区”上做文章。

    目前,浙江各地大中小学结合实际探索不同模式,构建“大思政”的教育体系,开展课程研究、教学研讨、教师培训等活动,探索在教师队伍、教材建设及教学方式方法上做好协同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一体化建设。

    杭州市临安区成立天目少年思政学院,从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开发、思政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推动全区学校做好顶层设计,并依托浙江理工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宁波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宁波市实验小学打造“大手牵小手跟着榜样走”的思政实践教育创新课。课上,大学生导演和布景,小学生表演彰显爱国、诚信价值的榜样人物短剧,大学生分享宁波榜样人物采编实践作品,小学生集体朗诵等体验项目环环相扣,让学生、教师收获颇丰,线上直播的点击量超32万次。

    “做好思政课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育人过程衔接贯通,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宁波市实验小学教师潘松杰说,大学、小学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特点,遴选可以合作教学和学习的内容,采取分年龄、分层次、相耦合、可交融的教学方法,较好地实现大学生给小学生理念启蒙、小学生向大学生传递情感,双方在体验交流中生成良好思政教学效果的精准教育。

    “联通、衔接和融合是思政课一体化的关键词。”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校长俞富根说,建立起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教学研讨机制、备课机制至关重要。为促进专业化的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主动对接杭州师范大学,成立了全国首家设立在小学的思政教育研究院,并与省内外各地中小学建立起未来思政教育联盟,重点展开对联盟平台内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引导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小学合作,共同探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打破围墙’。”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渠长根表示,要在实践中破解“各自为政”困境,需要完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体制机制建设。

    2020年11月,杭州师范大学、杭师附小、惠兴中学、台州市路桥区路北中心小学,以及贵州省雷山县教育局、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教研室成立了“全国思政教育联盟”。联盟成立后,重点聚焦“一体化”教研、思政师资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进行更纵向的拓展,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破局,打通区域、学校、校际界限,通过体制创新与方法创新、面上推进与点上突破、课程共建与师资共培相结合,通过区域治理协同、多元主体联动,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超越“经师”做“人师”

    “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

    2020年9月,《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指出,“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思政课教师要争做“大先生”。在浙江,“引路人”“筑梦人”,成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词。

    针对思政课教师相对紧缺的现状,浙江省明确高校按不低于师生比1∶350的比例,配齐配强思政课专职教师。两年来,浙江省教育厅搭建平台,通过“统一发布、分别招引”的方式,帮全省高校招引思政课教师500余名。仅去年,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就迎来了10余名新教师,学院院长卓高生说:“优质师资的不断补充让小班化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项目有了落地的可能。”

    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的思政专业也纷纷加大了招生计划数,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合格的思政课教师。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还专门拿出1个学分,要求每名学生跟着导师至少听10节课、上课2次,还鼓励他们找选题,开展教学比赛。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余龙进说,经过这样锻炼的学生,出去才能在教学技能和素质上胜任思政教育岗位。

    在中小学,选树省德育特级教师、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市教坛(德育)新秀、学科(德育)带头人以及落实班主任职称评定双通道制度等一系列扎实举措,激励着各学科教师加入思政队伍,站上以技会友、取长补短的舞台。

    浙江思政教师的良好生态正在逐渐形成。从教超过30年的资深教授为年轻人讲授重大政治论断的科学依据,初出茅庐的“小鲜肉”讲师和学生对话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经验丰富的马院院长讲述中国人民奋力抵御外来侵略的历史……

    育人不是独唱,而是大合唱。只有把各方力量和资源拧成一股绳,立德树人工作才会更有力、更持久。2018年5月,浙江家长学校全媒体平台甫一开通,就吸引了家长们的关注,点击量迅速飙升。该平台由浙江省教育厅与省妇联共同开通,800多个关于家庭教育的省级优质课程资源在平台上线,免费供家长使用。

    而杭州市上城区则首创推出家长教育素养成长工程,颁发“星级家长执照”;温州市教育局牵头成立了由名班主任等组成“新雨讲师团”,把德育延伸到家庭;安吉还建立规划了教师家庭教育素养提升、家长学分制、家庭教育指导站等建设项目,倾力打造“学生家长圈”……

    5年来,全省11个设区市均建起了省级新时代高校思政研学基地,257个乡镇(街道、社区)建有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356个。如今,一个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富有浙江特色的一体化德育体系正在形成。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04/29/content_593887.htm?div=-1 中国教育报 

 

新闻热线:0573-83642223 | news@mail.zjxu.edu.cn© 嘉兴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