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比漆黑街角暗里突然有一种光,流落远方不会惊惶;好比冬季雪地漫游总要有一把火,能令我热暖也不错......”暖与光总是给人带来光明与启示,正如暖光调研团队给孩子们源源不断送去温暖和希望。在袁仕福老师的指导下,田思思等六名队员凭借“浙中山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浦江县檀溪镇为例”这篇调研报告,以第三名的成绩荣获省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大赛一等奖。赛后,袁老师高兴地说:“我们的选题有一定现实意义,实地调研方案切实可行。答辩时参赛队员对材料内容掌握熟练,大家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是意料中的事。我对大家非常有信心!”
焦头烂额,终定出彩选题
暖光是一个以支教为载体的调研团队,目前已完成了四期调研活动。这次调研队员们在选题上花了很大的功夫。队员们从5月就开始着手准备,翻阅文献,查找资料。选题从家庭教育到留守儿童再到茫然,讨论过程中各类选题被不断否定。最后,队员们与老师聚在一起讨论了一整天,研究了多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报告后终于确定了本次的选题。队员田思思回忆说:“我们发现多数调研报告集中调查了西部贫困地区孩子的心理问题情况,但是东部地区此类调查报告非常少,据我们最后的调研结果来看,东部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支教活动主要是给农村的孩子们传递他们平时接触不到的知识,甚至有写诗、声乐、国学、辩论等有意思的内容,拓宽他们的视野。但是为期二十天的支教作用毕竟是有限的。他们更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从中发现一些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反馈给学校和政府。“暖光行动一直以调研为目的,我们希望我们的作用不仅仅在这二十天,而能给农村地区的孩子们带来一些积极长效的影响。”这是调研队员们的心声。
此次调研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前期准备,实施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并提出建议。前期准备,主要包括设置问卷调查,对孩子们进行专业的心理测试以及设置对政府和家长的访谈提纲。成员们开了无数次讨论会,在调研前期进行了周密的准备。
汗水铺路,倾洒调研长道
顶着近40度的高温,队员们家访全靠“11”路双腿公交车,挨家挨户地与家长和孩子进行交流。“那边路况复杂,常常要靠相互定位才能回去,迷路是常有的事 有一次有个家长告诉我他家的地址在两棵树旁的玻璃房对面,结果我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那哪儿是两棵树呀,是两块大石头。也不是玻璃房,是一栋有大玻璃窗的房子。”队员刘西伯笑着说。每天下午都要在烈日下曝晒几个小时,队员们常常想去超市买瓶冰饮,但因团队纪律要求不可私自去超市购物,大家连喝到一杯冰水都是奢望。山区生活条件艰苦,男生们洗露天凉水澡,自己拼搭桌子作为床铺,搭灶台生火做饭,把艰难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孩子们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比调研环境艰苦更让成员们头疼不已。一次英语课,为了鼓励孩子们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凡是回答问题的孩子都有小礼物。但有一个孩子在角落举手老师没有看见,孩子立刻大哭起来,觉得被老师忽略了。老师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安抚孩子。“但细想来,这些孩子因为缺少照顾,大都比较敏感,有很强的自责倾向。更需要我们去关注,去照顾。结合我们调查的结果和实际考察的情况,我们才能做出更加准确的分析。”刘西伯如是说。
大家在帮助孩子们的同时也磨砺了自己的意志,队员们用十天时间完成了家访并写下了 15万字的反馈资料。调研结束后,队员们把一手资料反馈给了学校的老师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临走前,大家还贴心地给孩子们写信,将对孩子的感情、建议都倾注于纸上。 满怀热情,溢于言表,大家往往一封信就可以写两千多字。
精心答辩,展示调研成果
为了使数据分析的结果更为专业,成员们经常与袁老师电话交流,袁老师也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最终得出了较为专业的结果,14.8%的小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大部分的学生都有自责倾向与敏感倾向,心理较为脆弱。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更为精密的调研数据。团队同学表示,“此次调研活动的圆满成功,离不开袁老师的指导,特别感谢袁老师。”通过这次比赛,暖光团队希望让更多人关注东部山区孩子们的心理状况。答辩过程中,评委也对课题大力赞赏。他们一致认为这样的课题非常有意义,并且建议以后可以将农村支教地区孩子与城镇地区孩子心理状况的数据进行对比,增加调研报告的说服力。谈及整个调研过程的不足,队员们表示,一是在访谈项目时没有设置预选项,导致后期整理数据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二是在整理数据时没有用上交叉分析,即没有考虑两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度。有了这次的经验,大家认为下一期的调研与答辩会完成得更好。
暖光团队的队员们说,他们希望暑期支教团队越来越多,并且关注农村儿童教育、生活问题的调研报告和数据也越来越多,这样政府和学校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孩子们的实际问题。“暖光渐渐走上了正轨,希望它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些真正的改变和力量,这才是我们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