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工程”)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入选者、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发表著作10多部,论文200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传》《马克思主义信仰论》《文明与意识形态》《爱国主义教程》《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守望信仰》等。
演讲精选:
人类历史的核心是文明,文明的核心是精神层面的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或者价值观。那么价值的核心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信仰。
本次论及的信仰主要是一种科学理性的理想信念,它对人生的意义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让人感觉到活得有意义。现今人活着是在追求幸福,而幸福大体上有个公式,就是“幸福=意义+快乐”。人生要感到幸福,首先要感觉人生活得有意义、有目标;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能有一些快乐的事。
信仰的作用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信仰,有的信仰虽然给人生提供一种意义,但它本身是苦行主义、禁欲主义,对人世俗的物质生活是不适当的限制,这对人生是没有快乐可言的。就像厄瓜多尔的黄金教堂里供奉的一个少女,就是信仰苦行主义的牺牲品。信仰虽然给予人生活的意义,但是快乐的事情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从整体上概括的,具体的意义有以下几种:第一,它起着精神寄托或者是精神安顿的作用;第二,它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第三,体现为精神导向、精神引导的作用;第四,体现为精神动力、精神鼓舞的作用;第五,表现为精神的规约、精神的拘束的作用;第六,表现为精神的升华、提升的作用;最后是精神的纽带、精神的联合作用。
第一,信仰对人生有精神寄托、精神安顿的作用。生活本身是不确定的,信仰给人提供一种确定性,让人在生活中感到心里踏实。张学良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人应该有个信仰,不能活得飘飘荡荡。张学良在经受过人生重大变故后依然能安享晚年,就在于他找到了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寄托,摆平了自己的心态。在改革开放时期,许多中国人都移民海外,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选择了信教,即使一开始意志坚定地信仰中国的理性主义,在海外慢慢被传教后态度就会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投入教派的怀抱。其中原因有二:其一,海外传教方便、方式成熟且影响力特别强大;其二,世界范围内基督教的传教事业已转向了华人,这是他们战略的转折。我在德国生活的时候就发现,摩门教的经典是我国现代汉语版本,说明在摩门教中已经有高级华人知识分子存在。无独有偶,在参观黄金教堂的时候发现当地教徒会专门去学汉语,就为了向华人传教。其实从外国来讲,移民海外的国人突然离开文化的母体,他们就需要找一个精神寄托,一个精神安顿的东西。然而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某些人没有信仰也会有寄托,这就要求从实际对人的影响来考虑信仰起到的精神寄托作用。
信仰对人生的第二个作用是精神支柱的作用。“精神支柱”与习总书记说的“钙”的原理相似,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人心灵的大厦需要精神支柱来支撑。虽然这个支撑作用平时不太明显,往往是在特殊情况下才显现。但是,日常生活中还是能感受到有无信仰的人的区别。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有信仰的人能从他的言行、状态做出一个判定。真正有目标的人精力充沛,有努力的方向,生理状态和身体状态都与别人不一样,实际上就起到了精神支撑的作用。比如上世纪50年代的百姓,虽然面黄肌瘦但是双眼有神,流露着坚定力量,这意味着百姓心里都有一个虔诚的信仰,为了百废待兴的国家而卯足了劲奋斗,可谓是中国人精神状态的黄金年代。如今,百姓的生活是越来越好,可眼神里的清澈坚定力量却越来越少见。信仰的支撑力量在寻常生活中目之可见,在生死攸关时刻还会加倍的集中体现出来,所以人往往在一念之间做出的选择会造就两种命运。多坚持一会儿就是英雄,早早放弃便成了失败者,甚至可能会成为叛徒。在最艰难痛苦的时候,多坚持一会儿都很难做到,而对于普通人来说那份坚持的力量便来自于其内心世界的理想信念。这在我们的革命战争时期体现的最为明显。战争持续的时间之长,波及的范围之广,卷入的人口之众,革命斗争环境之严酷,都前所未有。但我们凭借内心的理想信念,铸造了辉煌的胜利。战争时期,死亡必不可免。对普通人而言,即使是曾经呼风唤雨的黑社会老大,在濒临死亡时刻身体也会本能的害怕,这是生物学的本能,但是令人最为敬佩的那些革命者,战胜死亡关对他们而言却很容易,因为本就是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但能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之下不动摇革命信念是最为艰难的,这是对人生最大的考验。如果没有真正的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在所有外在支柱都消失的情况下,革命者是很难坚持到底的,甚至坚持一会儿都是极限。
第三个作用就是精神导向、精神引导的作用。理想信念给人生指出一个方向。人为什么需要一个方向呢?因为人是一种动物,动物的生存方式是在地球的表面空间范围里做一定的移动。在为了生存东奔西走的时候失去方向是很危险的,所以方向感是动物生命进化神经系统中一个很重要的机制。它们都有很强的定向功能,像千里传鸽,鱼产卵都是这种原理。人是动物进化而来的,与动物的差别就在于文明的进化。在人类社会,方向感变成了两种定向系统:一种是东西南北的方向感,另一种是在价值空间里的方向感,就是在人的社会生活中给人指出追求方向的方向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生活的熏陶,人的东西南北的方向感在不断退化,但是社会系统的方向感在加强、在进化。在文化系统当中是很发达了,像在小学写作文就已经涉及了理想的问题,说明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要有方向感。任何一个信仰都是一个价值观,都有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就是一个方面,一个目标,所以信仰能给人指出一个方向感,在人的自身方向找不到定位的时候给人生一个目标。
第四个作用是信仰的精神动力作用。它是人后天形成的一种附加的精神动力,并不是人天生具有的。因为人类的历史是一个向上爬坡的过程,要追求更高更好的生活境界,仅仅依靠人本身具有的精神本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另一种动力,而真正持久的动力便来自于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里蕴含着一个强大的精神能量、精神资源,一旦激发其力量相当于原子弹。而如何去激发它呢?到目前为止,除了人具有信仰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信仰是一个内燃机,一个内在的动力,只要有信仰,动力就会自然形成。对于信仰起到的精神动力作用,需要从唯物主义的角度进行解释,人要发挥精神动力必须有物质为载体,没有脱离物质的精神。所以人有信仰以后其精神动力的发挥是通过人的身体力量发挥出来的,但终究不可能超出人身体的极限,只能让身体力量接近甚至濒临极限。在遇到压力或者危险时,人的身体会本能感到害怕,若是内心有个信念支撑着,又作用于身体,此时它发挥的作用就能接近于极限。就像跑步,后半段身体想要放弃,但是内心坚持跑完的信念让身体能发挥出逼近极限的作用以至于完成了比赛。这就是一种精神动力的作用。
第五种作用是信仰的精神约束作用。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会面对多重诱惑,如果自制力差便会失去前进的方向,此时就需要信仰的约束作用,以保证人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屏蔽一些干扰因素。但是约束的对象最好是负面的东西,一个正当的约束对人生而言是再恰当不过了。
第六个作用是信仰的升华提升作用,能够让人的精神境界和层次有所上升。人与人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人的境界高的,生活当中的烦恼会减少,幸福感会增加。我们常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压垮一个人往往是那些多如牛毛的小事。而当境界高的人关注点在党和国家层次、事业层次时,那些低层次的烦恼就会自己消失不见。就像中共中央的领导干部们,虽然他们的烦恼可能要比普通人大,但是他们在操劳的同时也在享受这个过程,承担起重大责任以实现人生更高价值的过程。所以人生当中提高境界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这个方面信仰就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凡是理想信念都有宏大的视野,能让你有更高的关怀。
第七个作用就是信仰起到一个精神纽带的作用,这是在人与人之间发挥的作用。共同的信仰能团结很多人,把大家分散的力量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这就是信仰的精神纽带作用。人的群体可能有不同的纽带,地缘的纽带可以结成老乡会,业界的纽带可以形成工会等等,这样的团体超越了个人的利益,具有更顽强的粘合力,共同理想的作用也是如此。
信仰的确立与选择标准
信仰对人生来说有非常大的作用,那么实际生活中是不是人必须要有信仰呢?并不是。任何人都有一定的信念,但是有信念并不代表有信仰。信仰是最高层次的信念,是明确的,是成功的有机体系。而有些人层次低,他的信念是不系统有缺陷的。那么需要确立一种什么样的信仰?在这个问题上,人应该有一个自己的选择,并且慎重选择,为自己为家庭负起这个责任。作为现代青年,应该理智自觉地对信仰做一个选择。在充分比较研究之后再确立,才是一个对信仰的应有态度。
信仰的选择有以下几条标准:第一是理性的标准。人始终都不能丧失理性。王小波曾说,人的大脑中有三个部分的观念,一部分是得到证实的科学知识,一部分是没得到证实的一些猜想,还有一部分是胡思乱想和想入非非。我们能放心相信的是得到证实的科学知识,对于猜想要采取一定的存疑态度,进行考察和验证后再选择是否相信,而胡思乱想的东西是不能当真的,要把握住理性。第二是生活的标准,看信仰是怎么来安排你的生活,是否让生活更有价值和正能量,还是让人放弃生活戕害生命。第三是道德方面的标准,看它提倡的是怎样的道德,要求是否符合人性善良和社会正面价值,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第四是心理方面的标准,看信仰是如何塑造人的心理,是否会让人形成健康健全的心理状态。从以上几个标准来考察众多信仰,至今最可靠的便是共产主义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
演讲时间:2017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