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省身讲堂 > 正文

潘功胜:中国金融结构的变革

2014-11-14 10:12:06 通讯员:  点击: 字号:TT

\

潘功胜:我校83届校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剑桥大学博士后学者及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员。曾任中国工商银行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计划财务部副总经理,深圳市分行副行长,计划财务部总经理、股份制改革办公室主任,董事会秘书;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执行董事、副行长,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演讲精选:

 

  金融改革是现在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宏观来讲,金融结构可用多个维度来区分,比如金融的子行业结构,大的分类有银行,证券和保险。金融结构的状态和一个国家的经济转型有密切的关系。金融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式和效率,进而影响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今天我将从五个方面讲解关于中国金融结构的问题。


  社会的融资问题

  一个社会的金融结构的选择和演变主要受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影响。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直接融资市场不发达,所以银行部门在社会资金流转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工业化进程向后期推进和经济发展走向成熟阶段,活跃市场经济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更为丰富和复杂的要求,以股票和债券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方式顺应了实体经济的需要,所以在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阶段,整个的金融结构逐渐呈现出“市场主导型”的特征。中国是“银行主导型”融资体系,社会融资结构不均衡。现在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在金融业总资产中占到94%,保险业和证券业占的比例是比较低的。虽说这个数据并不是十分科学,因为证券业作为一个中介,很少有自己的资产,但它从层面反映出一个问题,我国是银行占主导的金融结构。中国非金融机构的总融资渠道中,银行信贷占比始终高于75%,是主要的融资来源,这些年来有一些改变。从社会融资规模这一增量指标看,近十年来,随着资本市场和银行业表外业务的发展壮大,中国金融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002年新增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高达96%,到2012年,这一比重已经下降至58%。同期,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则由5%稳步上升至16%。从增量资金的角度看,当前中国金融结构已逐步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靠拢。但如以存量指标来考察中国金融结构,可以发现,“银行主导型”的结构特征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我们可以从国际方面进行比较,2011年,中国的股票市值与GDP之比是45%,债券与GDP之比是47%,银行资产与GDP之比是240%,合计与GDP之比是332%。这和美国的对比是非常鲜明的,美国的股票市值与GDP之比是104%,债券与GDP之比是224%,银行资产与GDP之比是97%,合计与GDP之比是424%。所以比较国际,中国的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还是十分明显的。2012年末,银行业总资产占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达80%左右,显著高于其他国家,而美国这一比重则由1952的63%下降到目前的30%左右。可见,中国债务性融资仍高度依赖传统信贷。这种融资结构,不仅难以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的融资需求,而且也容易导致风险过度向银行积聚和周期性波动。金融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金融结构的转型。进行金融结构的转型,就要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 提高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主要是通过股票和债券占主要资产的比重的提高来实现的。此外,要加快债券市场发展,扩大债券市场规模。债券市场很重要的一个组成是企业贷款。促进中国融资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于信贷资产的政策,前不久国务院发布了一个文件,就是将信贷市场证券化并走向常规化。信贷市场的证券化就是把银行的企业信贷资产,通过打包,进行证券化出示。这种方法有很多好处,一是有利于缓解银行资本补充压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中国现在的大银行规模过大,它可以缓解银行的运作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丰富资本市场的投资品种。它也有利于开辟规范的信贷资产转让渠道,防范“影子银行”膨胀的相关风险,引导社会资金进入“规范池子”。


  银行的规模问题

  银行的规模里实际所隐含的问题是关于金融机构的规模。中国的金融业是以银行为主导的,实际上是以大银行为主导的局面,所以在中国银行发展的侧面,要建立一个多层次、广覆盖、多元性的金融总支结构。观察中国经济主体结构可以发现,小微企业和分散的农户在经济中的占比很大,但中国的金融体系却是“大银行主导型”的市场结构。这种结构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国的金融结构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可得性和融资成本。媒体上关于中国的小企业或是农村获得银行资金的可得性和融资成本小的声音,其实显示的是中国目前的金融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匹配度不高的问题。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一个以大型银行为主导型的体系结构。中农工建交这些大银行在各类银行金融机构资产比重结构中占主导,不仅在中国比重大,在国际的比较中资本也较多。英国《银行家》杂志2013年发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按一级资本)显示,中国银行是世界第一大大银行,其中的指标包括第一资本和贷款规模。世界的十大银行中,中国有4家商业银行进入全球前十大商业银行,有12家商业银行位居全球100大商业银行之列。工商银行的贷款现在是14062亿美元,超过快10万元的人民币,它现在的贷款规模是最大的。如果把企业按照贷款规模进行划分,分为大、中、小、微四中类型,35%是大型企业,36%是中型企业,29%是小微企业,其中26%是小型企业,3%是微型企业。虽然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例不断增长,但总体仍不高。不同的金融机构的主要客户是不同的,比如农村信用合作社给小型企业放的贷款比较高,而大型银行给小微企业贷款只占全部贷款的20.8%,小型银行是50.4%。通过不同的银行输送的客户端是不同的,给小型企业输送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建立覆盖广泛的微型金融组织,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组织体系。微型金融组织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影响中国的金融结构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可得性和融资成本的因素是多元的,针对它的措施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债券市场的发展,有一部分大型企业质量比较好,可以到债券市场上去融资,腾出一部分的社会金融资源来供应小微企业。同时要注重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的发展,有一些企业在规模小、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时候,可以借助风险资金。政府在财税政策或货币政策方面给经营机构发放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的政策,比如试点一些新型的金融业产,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扩大对微型企业的服务规模和提升服务质量。还有要调整金融市场的结构,发展微型的金融机构。几年来这方面的发展速度很快,比如微型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现在全国约有900多家。十几年来我们改造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把它们改造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为什么说发展小微企业金融体系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方面发展微型金融机构很重要呢?现在大银行在这方面虽然也做了不少,但是信息不太对程序,大银行在做微型经营的时候,只是做一些非常标准化的产业,在做零售业务的时候,都是标准化的设计好的,分行只要照着标准去做就可以了。相对于农户来说,大银行就做的不好,对于农户小型的贷款很难形成一种标准化的程序。大银行规模较大,在和客户信息方面不对程序的时候,就制定一套标准化的东西,符合标准就给予贷款,不符合就不给予贷款。有很多小微企业和农村的农户的信息是很难标准化的,较难收集农户的信息,进行标准化加工。小型金融机构可在这些细致的信息上对称,浙江的一些银行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如台州银行、泰州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方面做得很好,信用放款占整个的比例是非常高的。导致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因素是多元的。在2010、2011年金融危机严重的时候,浙江很多小微企业受到影响,对银行的贷款需求也更为高涨。实际上在每一个经济比较低迷的时候,小微企业会因为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经营困难,如遭遇融资困难加大外,还有经营成本上升等问题。而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原材料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下降等。越是紧缩时期,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小微企业现金流越是紧张,对银行资金的需求会被放大。在经济繁荣时期,小微企业可以通过主营业务获得很好的销售收入,有大型企业或人予以金融帮助,但经济低迷的时候,这些融资渠道就会萎缩。同时在中国的金融结构中,大型企业及地方政府扶持的项目对信贷资源的争夺也会对小微企业形成挤压。大型企业及地方政府扶持的项目在信贷资源的争夺上有更强的话语权,导致小微企业资金可获得性降低,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信贷资金。小微企业本身也存在问题,比如很多小微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没有主营业务,财务管理不规范,所以银行也很难对它进行评估。小微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它的资金来源也是不太一样的,小微企业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只能靠自己的资金,或靠朋友的借款,或非常熟悉的朋友给予风险投资。随着小微企业的发展,进入较成熟时期,有其他的投资者愿意进行股本投资,在发展的更好的时候,银行也会进行债务融资。小微企业是目前经济发展的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微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会遇到很多问题,抗风险能力较弱,另外在刚进入金融市场的时候,信用度不高,很难吸收到存款。所以要发展微型金融机构,一些金融设施是非常必要的,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建立存款模式。金融机构,无论是大中小银行,它在正常经营的时候要交出一部分钱,作为存款保险基金,当某一个银行倒闭的时候,存款人可获得一定比例的赔偿。这种措施一方面是保护消费者,另外对微型金融机构起到一个增信的作用,获得存款。金融危机后,银行大规模倒闭,全球很多监管机构都出台措施应对银行的大规模倒闭。目前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的进程显著加快,但市场退出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机制形成仍极不完善。所以要推动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建设,形成有序的市场化退出机制。


  财富的保值增值

  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分为企业和家庭。一直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金融体系资产配置结构过多地倾向于生产领域,对于居民资产配置需要则重视不够。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多强调的是如何动用社会资源为实体经济服务,为经济增长服务。体现在金融制度安排上,就是以银行为主导,集中社会上大量的资金资源,为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低成本资金。这种发展模式忽视了资产负债表的另一方,也就是居民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居民的金融资产的配置是有限的,大量的钱是放在银行作为存款,家庭经营负债,也就是居民向银行借的钱也是很少的。现在的家庭住户负债大概是8、9万亿,还有个人消费贷款的1、2万亿,加起来大概是10万亿。中国去年的GDP是50多万亿,所以家庭住户的负债率,家庭负债和GDP之比大概是20%左右,这在全世界也是非常低的。中国的居民也因为传统的习惯,不太愿意向银行借款,从资产配置结构上看,主要也是买房借款,其他的个人消费贷款是非常小的。伴随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居民财富总量持续增长。截至2012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接近40万亿元,自2002年以来年复合增长17%,保值增值需求强烈。由于居民投资渠道狭窄,居民持有金融资产仍以储蓄存款为主。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相当长的时期内储蓄存款实际收益率为负,未能实现保值增值。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全社会的金融资产总量急剧增长,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结构逐渐多元化。2009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高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超过50% 。理财产品井喷式的发展一方面体现了居民对财富管理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也是银行应对金融脱媒,加快转型创新的体现,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创造了条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意味着2012-2020年,GDP年均实际增长至少6.9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至少6.88%。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也是财富积累的快速增长时期。适应财富管理的需求,在金融结构的改革方面,第一要加快直接融资发展,优化社会融资结构。积极推动股票、债券等金融市场协调发展,让老百姓有更多的渠道配置资产。第二,建设多元化的金融业态。推动一些新型的、有财富管理职能的金融业态的发展。推动财富管理市场从银行向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保险、资产管理、QDII、私募股权基金等其他领域多元化发展。第三,推动商业银行加快转型,应对金融脱媒挑战。围绕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趋势,推动商业银行转型和创新,通过内部管理方式的变革,发展相关功能性机构,促进经营方式转变,实现业务结构多元化。另外还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理顺金融市场价格。近年来商业银行的海外业务和理财业务发展很快,这与利益的管制尤其是存款利益的管制是有关系的。近几年人民银行在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工作。在中国,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利率是完全不同的,存贷款的利率也是不同的,几个月前我们把贷款利率的底线打破了,贷款利率也没有上限,也没有下限了,是可以完全浮动的。现在唯一的就是存款利率的问题,现在存款利率是有上限的,去年存款利率在人民银行原来的基础上上浮10%。下一步,在今年的利率市场化上,改革将以建立健全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机制为重点。第一步是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空间,这在两三个月前已经完成了。第二步是是从发行银行同业存单入手,逐步扩大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稳妥有序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在银行之间发同业存单的基础上,银行向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人民银行日前召开了一个会议,会议指出要建立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健全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机制,决定由十几家商业银行来进行利率集中报价,形成一种机制。下一步的重点是存款利率市场化,但存款利率市场化和贷款利率市场化是不同的,存款利率市场化要求条件更高,它的影响力和影响程度也更大,所以我们在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采取的是非常谨慎的做法。如果人民银行的步伐太快,一些小银行就经营不下去。存款利率市场化可能对商业银行来说,盈利会产生一个很强烈的挤压。商业银行的盈利是补充资本经营的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如果盈利挤压速度过快,它为社会提供信贷资源也会萎缩,所以多种因素是交织在一起的。对客户来说,当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提高时,他会加大存款,同时贷款利率也会提高,对客户、企业和社会将产生负面影响。很多国家在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存款利率很高,但从长期发展来说,存款利率是逐渐下降的。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体系,慢慢会从一种数量型的调控到价格型的调控,现在主要是用存款利率准备金、差别存款准备金这种数量型的调控来影响金融市场,慢慢会用利率、汇率这样价格型的方法来调控。同时商业银行定价的能力,能不能根据客户的风险水平来进行自己的定价。这些年来,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培育它的定价能力,但是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另外与居民财富增值保值也比较相关的,是资本项目的开放,拓展资产配置空间。中国百姓的个人资产主要在中国,不能到境外去,所以个人资产配置空间就出现了中转。现在关于个人资本项目的贸易项目已经完全开放了,主要集中在资本项目上,融资等有部分开放。接下来几年中,中国将推动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有关民间资本的流出,比如说拿着人民币到境外去买房地产、买股票或者做实业等等。对于扩大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股、发债中国人民银行有一个资本项目开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投机性资本的风险性,对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有很大影响。在推动资本项目的开放时,并不是对跨境资金不加管制,可根据具体的国情和经济形式的变化采取一些必要的管制措施,把金融市场的波动,尤其是投机资本对金融市场的冲击降到最低。


  金融资源产业的配置结构

  中国的制造业、房地产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固定资产比重高,可以用固定的资产进行抵押,获得银行信贷融资。服务业具有轻资产的特征,有的甚至以无形资产为主。所以在金融资源产业配置结构中服务业业的配置是比较少的。在人均GDP6000美元水平上,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远低于其他“金砖国家”,服务业发展速度慢,空间仍较大。在一个信贷融资占据主导地位的金融结构中,服务业尤其是信息科技类、文化企业等在社会融资中所占比率是非常低的,其发展所需要的多元化融资需求必然难以得到满足。改变这种状况,推动金融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的结构转型,对于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宏观经济的结构转型,有非常大的影响。服务业自身要发展和金融为它提供支持是相辅相成的,所以第一要发展服务业。第二要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支持服务业企业的激励机制,在内部考核激励体系设计、信贷授权以及针对相关行业的风险评估技术、政策和流程方面加以改进,对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要给予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第三要扩大服务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拓宽服务业发展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积极进入处于初创阶段、市场前景广阔的服务企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如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促进高科技服务业、文化产业的发展。


  建立多元的金融机构股权结构

  中国现在的金融结构比之前更加多元了,银行有很多,按照法人来计算大概有4000个金融机构,和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农工建有很大的改变。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国银行的产权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事件就是中农工建交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上市,改变了股权结构,虽然说这几大银行的国有占股还有70%左右,但是它毕竟向前走出了一大步。在一些城市和农村信用社改造为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在村镇银行的发展中,大量的民营资本也进入了银行业。下一步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大银行的国有控股,国家对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合理持股比例,这是需要进行研究的。第二个,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副业的问题,包括发起式银行。向民间资本开放金融业,对于缓和金融副业,优化金融的股权结构和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以及体现不同资本的市场公平原则,具有重要的影响。这在金融学术界和金融管理界也有很多争论存在的,认为民营资本办银行风险较高,所以在开放的同时要加强监管,建立配套的金融基础设施。

演讲时间:2013年10月4日

 

新闻热线:0573-83642223 | news@mail.zjxu.edu.cn© 嘉兴学院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