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省身讲堂 > 正文

张学敏:启航人生新征程

2020-11-17 14:08:24 通讯员:宣传部通讯员 来源:宣传部 点击: 字号:TT

  

  张学敏:军科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少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基金委医学部主任,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主任,国务院食品安全专委会委员。
主要从事病毒感染免疫、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研究,其中“基于DNA感受器调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方案”入选“中国科学年度十大进展”。先后荣获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等。还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健康中心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航天员中心创新发展战略指导专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

  学医是一种挑战
  我入学医学院至今已四十余年,如今能回到讲堂与大家交流我十分喜悦。有这样一段话我深感认同:成为一名医生是你能走上的最具挑战性的职业道路之一。因为在成长为一名医生前,首先需要接受广泛且昂贵的学科教育。其次帮助他人,甚至拯救生命,将带来不可估量的个人利益。很少有职业能有如此高的声誉和社会地位,而这些声誉和社会地位往往也是医生的挑战。
  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还是人生最大的挑战。首先是医学生读书太苦,要读几十本非常厚的书。其次,西方的医学生学费十分昂贵。最后,医学生毕业以后要在医院学习做高强度工作的住院医生,经过每天近12个小时的艰辛历练,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能独立工作的医务工作者。虽然如今人们觉得做医生太难、太苦,但并不是所有人想吃就能吃上这份苦。因为在西方社会,只有本科成绩十分优秀的人,才能选择进入医学院,所以能进入医学院是件十分值得自豪的事。
  既然学医要吃那么多苦,为何又有这么多人想去吃这份苦呢?因为学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意义非凡、收益巨大的事情。放眼世界,对于享有的社会威望、社会地位而言,没有多少职业能与医生相比。所以当问及什么是医学时,我的回答就是:医学是一门处理生和死的科学。从生到死是自然规律,而医学就是当人面对死亡的时候还能支撑他们向死而生。 并且,医生与患者是生死相托关系,病患对医生的信任使他们将生死托付于医生之手,这对于医生来说是多么神圣的事。这样的事业是需要所有医学生为之努力的。
  众所周知,医学生光学习课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医的孩子要学会融会贯通。学完厚厚的书后,我们需要掌握疾病的分类、疾病产生的原因、重大疾病的依据等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我看来,要把医学学通,需要掌握三大本领:一是知道怎么用药,二是如何拿手术刀,三是懂得语言艺术。很多时候医生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会对患者造成巨大影响,有时一声哀叹就可能会给患者增加巨大的精神包袱,不利于病情的治疗,甚至使病情往反方向走。虽然我并非专长于临床医学,但我很乐意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人解答医学问题。曾经有个东北的亲戚向我求助,称妻子乳腺癌晚期,不愿意进食,希望我去看看她的情况,因为她只信我。我查看病情后说:“你这病能治好。”后来他们全家很欣慰地看到他妻子开始进食。若当时我对她说为什么不尽早治疗,到如今的状况想必很难好转,结果可能与现在截然相反。由此可见,心理对病情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虽然科学知道的极少,但可以确定的是,医生的语言对于病情的治疗也尤为重要,用语言给予病人向死而生的勇气更是一种了不起的本事。
  医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在我看来,医学生应该具有五种必须的品质。第一,吃苦耐劳。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能吃苦是一种造化,因为苦难往往与希望相随,所以更要持久努力。我经常和学生讲,能吃苦不是目的,为的是把苦吃出甜味来。能通过艰苦的努力学会救人的本领,这才是吃苦的目的。今后当你人过中年,发现自己一点本领也没学会,那时再想要通过“吃苦”来增加本领,已经吃苦无门了。
  第二,养成思考的习惯。实际上做任何事都要学会思考,而在学医的过程中思考更是尤为重要。如果你养成思考的习惯,会发现学医其实是非常有趣的。譬如人为什么吃完饭之后就有了力气与精神,吃下去的食物是如何转化为力气的?当你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你会发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与乐趣。我还记得当年学习时的一个问题,问的是人到底有没有免疫力。我们可以想象把一块肉放置在常温下,由于微生物的存在第二天就会发臭。 但如果这块肉是长在人身上,那放多久都没问题,正是因为人具有免疫力,各种微生物都能被合理地接受或排除。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弄懂事物存在的道理,思考后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本质看透,将其背后的道理运用到实际,那将来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能迎刃而解。
  第三,要提升情绪管控能力。其实每一个刚步入大学生活的同学心理意识发育仍处于刚刚开始的阶段。为什么这么说呢?刚上大学的同学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事情,也会遇到很多烦恼、困难,但他们理解不了原因,才会感到痛苦。所以,在接受一些事情,将这些事情的本质看透并能驾驭、解决它的过程中,心理发育极为重要。若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会形成心理障碍,这样的人难成为一位好医生。我们知道,人在成长中会经历很多期望与失望,但失望本身并不可怕。我们要明白的是失望是能够被转化为希望的,要明白从期望到失望并非是归零了,而是一种积累的过程。人生也并非一来就处在顺境或者逆境的路上,要学会应对压力,克服焦虑。
  第四,提升自律能力。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家庭走向社会时,学会管控好自己是一条必经之路。很多人追求自由,但在我看来,真正自由的人恰恰是那些极度自律的人。 自律的人才能有自由,一个没有自律意识的人,是不能走向自由的。对于我而言,只要有一两天的时间我没接触到书,我就会感到不适应。因此同学们也应该每天追问自己,是否在八小时中实打实地学到了东西,再把一整天学到的内容在脑海里回顾一遍,这样才能睡得踏实。每天8小时坚持学习,经历自律的磨练,将来才能获得成功。
  最后,强身健体。每一个人只有将体质锻炼好,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加强体能训练尤为重要。到同学们毕业时我也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拥有乐观、豁达的心态,同时也要具有谦虚、谦恭、谦卑的态度。感恩的能力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要懂得感恩、学会珍惜,我们要知道其实人生中很多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会借助很多人的帮助和指点,因此要对帮助过我们的人心怀感激,相反,一个偏激自私的人是得不到帮助的。
  医学技术日新月异
  抗肿瘤药物发展史的过程是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在以前晚期肿瘤是不可能治愈的疾病, 现在有百分之二十的晚期肿瘤能够被治愈。曾经有一位85岁的老先生肺癌晚期, 面部水肿, 但家属说老先生精神状态还不错,所以我建议用免疫逃逸(即免疫治疗药)试试。老先生在香港接受了三个月的治疗后,成功将转移的癌细胞全部消灭,老先生成为了那幸运的百分之二十。当时我们去深圳看望他,他的家属十分感激,因为没有做手术就治好了病。所以说面对疾病时手术其实并不是第一选择,药物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这让我想到一百年前细菌感染的病例,直至后来青霉素的发现,感染治愈率慢慢从百分之二十提高到百分之三十。
  我们知道,丙型肝炎是垂直传播,一旦感染百分之百会发展成肝癌。我十分清楚地记得在2014年1月份上市了丙肝特效药,那时候每天吃一片,一片1000美金,连续吃一百天,百医百愈。而现在丙肝的特效药吃一个疗程只需要人民币2000元左右。
  如今心脏手术已经可以进行心血管介入治疗,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医院实习时,做心脏手术需要剪断肋骨,把骨头掰到两边,把心脏拿出来,将心脏停跳后靠机器来循环,继而将心脏切开,再去修理瓣膜。一台手术从早上做到晚上,经常让医生累得站不起来,而且能做这类手术的医生很少。现在随着医疗技术的突破,不用开胸,将管子从腿部的静脉插入到心脏,只用半个小时就能做完手术。还有未来手术机器人的发展,我们甚至无法想象这将会给外科手术带来怎样的变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年轻人在该吃苦的年纪就要敢于吃苦、不怕吃苦,有超越年龄的担当,将知识融会贯通,具备对危机的超前感知与提前化解的能力。无论遇到多大的问题与挑战,优秀的人具备将问题化解于无形的能力,这是大学生应该拥有的素质。时间飞逝,或许几年后大家都成为了青年才俊,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给在座的医学生带来些许帮助。

演讲时间:2020年9月28日

新闻热线:0573-83642223 | news@mail.zjxu.edu.cn© 嘉兴学院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