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校园文化 > 省身讲堂 > 正文

陈野:中国古代山水画及其文化内涵

2021-05-28 10:10:11 通讯员:宣传部通讯员 来源:宣传部 点击: 字号:TT

  陈野:研究员,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任浙江省伦理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地域美术史研究会会长,浙江省哲社重点基地浙学研究中心主任等学术职务。
  长期从事艺术史、文化史、地方史研究。出版个人专著9部,主持合作专著12部和丛书5种28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艺术史研究方面,著有《中国南方民族文化之美》《南宋绘画史》《浙江绘画史》《西湖绘画》《浮世绘影——南宋四家传》《缘缘堂主丰子恺传》《缘在红尘——丰子恺的艺术世界》《追忆繁华昔梦耶》《绍兴美术文化史》(合作)等专著及《南宋文人画史迹钩沉》《试析民国绘画变革激进派观念中的传统内涵与古意呈现》等数十篇论文。获“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奖励。

  在当代,国家、民族、时代的发展涉及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绘画,就是文化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文化发展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优秀元素,而古代绘画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优秀且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其中山水画不仅作为可供观赏的绘画作品,同时还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它是当代文化建设中提升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艺术修养的重要资源。
  第一部分关于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介绍。从绘画类型上看,山水画主要分为三个形式,一是山水画,山水画又分为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二是人物画,其次是花鸟画。有关绘画的主体也分为三类:文人画家、宫廷画家、民间画家。在宫廷中作画的就是宫廷画家;散布在民间、自由创作的是民间画家;文人画家相对特殊,他们一般都是文人士大夫。中国古代的学者、官员如果按照现今的学科分类来看都重文、史、哲、艺术,因此很多官员都会写书法、作诗词。其中有一部分文人画家在绘画上有独特的见解,对绘画艺术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也将他们称为画家,譬如苏东坡、陆游。从表现手法来看,分为工笔重彩(界化),即非常工整细致的绘画风格和水墨写意(泼墨大写意),即恣意抒发个人感受的绘画。
  接下来是著名绘画作品简介。第一幅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这幅作品是一幅青绿山水画,由于它画的三角由金粉点缀,又叫金碧山水。这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第一幅山水画,从此山水画便成为一个画种,在此之前,山水画一直作为人物画的背景。第二幅是青绿山水画代表作家唐代李思训的画作。青绿山水有两种,一种是大青绿,一种是小青绿。青绿指用传统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着色,色彩以青绿为主,而完全用石青、石绿绘画的叫大青绿,李思训这幅《青山绿水》便是。第三幅是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我选取了这幅画的局部一座山的山峰,因为一般的画作不在画上题款,但仔细观察这幅画却发现在树叶中隐藏了“范宽”二字,这样就基本能确定作者与绘画年代,这与考古中发现一个确切的标识是一个道理。另一幅是北宋郭溪的《早春图》,这是一幅“米家山水”。其他山水画用线条、笔墨绘画,而这幅由墨点打底,无线条绘画。有一种说法是西方印象派从中借鉴用光影来表现作品,用点式笔墨来表现明暗,这也是“米家山水”的特点。李唐的作品在山水画构图中体现了一种创新。《万壑松风图》采用大图阔幅的全景式构图,上有天,下无地,只见主山堂堂,体现其气势雄浑;《江山小景图》取景凸显南北山川的差异;南渡后的《清溪渔隐图》采用截景式构图,山石犹如刀削斧砍,棱角分明,体现出李唐的山水风格由写实向写意转变。南宋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涵盖杭州西湖春夏秋冬四景,具有很强的山水画艺术表现力。南宋还出现了在团扇扇面作画或写书法的形式。中国绘画很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书画合一,书法与绘画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这与西方书画分开是截然相反的。元代大师级绘画人物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奠定了元代以后文人画的传统。最值得关注的是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曾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关古代绘画的作品还有很多,仅故宫就收罗了四万多张。
  第二部分是古代山水画的题材和主题。山水画不计其数,那它到底画的什么、表达了什么?从题材上看,山水画可分为自然类:风、云、雨、雪、雾等,人工类:舟、艇、帆、岸、路等。主题上表现得较多的有送别、行游、劳作、山居、隐逸、四季等主题。从山水与人的关系来看,有可行者、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可隐者这五大类。可行者,一般指在山林穿行、包含个人感悟、劳作等实用性比较强的主题;可望则是以观望的角度,一个人在山林之境而产生一种距离感;可游指在山中,能欣赏自然环境,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存在;可居即人与山水融合,体现天人合一的归宿感;可隐,代表隐逸文化,古代高人名士不愿与统治者合作,选择避世独居。
  第三部分是古代重要山水画论简介。古代绘画不仅有创作实践,也需要理论支撑。有许多绘画理论家写了很多相关著作,这为绘画艺术提供了学科背景。其实很多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绘画艺术,但由于缺乏理论支撑而不能成为成熟的绘画体系。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郭熙的《林泉高致》,是郭煕山水画创作的一篇经验总结。其中提倡画家要博取前人创作经验并仔细观察大自然;在山水取景构图上,创“高远、深远、平远”之“三远”构图法。
  第四部分是古代山水的空间布局。清代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谈到山水画空间布局的三个方面,一是“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即山水画中所见的山、树等都是真实可感的景物;二是“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指绘画作品包含画家个人的心灵感受、情感寄托,譬如画中的文人景象,虽是实景,但表达的是自己隐逸繁世的寄托;三是“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则要求画作虚实结合,若只有山水则缺少内涵,若空有感悟则缺少山水画的美感,因此必须虚实相映,才能有水活石润的美感。因此山水画构图就有一个概念:远。空间的建构是绘画艺术表达的主要手段,一件绘画艺术品的产生是物理空间、画家的心灵空间、画面空间三者统合的结果,因此绘画艺术又被称为空间艺术。在一幅画面中,空间往往被界定为物与物之间、物与环境之间的距离关系,或者是艺术家通过点线面、笔墨色彩、透视构图等造型手法在二维空间中构造出三维空间,甚至是四维空间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山水画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品格,这关系到中国人的文化情感。如宇宙观、哲学理念等,这就是虚境。山水画将人对自然界以及外物的审美观照,山和水从自然的存在发展到艺术的图像、意象、镜像、心像,揭秘了人与山水的相遇、人与山水的发现、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复杂关系的生成,这样就是虚实相应。通过这样三个空间的构筑,山水画就完成了对空间关系的表达。构图中,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而“阔远”“迷远”“幽远”与之合为“六远”,但所提之人不多。譬如元代吴镇的《洞庭渔隐图》是一幅平远图,画面上由近及远,视野开阔,一望无际,这是平远构图的特色;又如明代沈周的《庐山高图》则是一幅高远图,画面中从山峰高处往低处看,给人一种崇拜、敬畏感;深远图如《丹山瀛海图》,可见一丛一丛的山,从摄影的角度看有层层进深的空间感。还可以从人与山水的关系这一层看画的布局。全景山水图中体现人与山川的和谐关系。譬如明代谢时臣《蜀道图》中,险峻山路中存在的蜀道,只要不怕艰难便可达到目的地,再现人与山完全融合的空间关系。而在明代钱穀《溪山深秀图》中很难看到人的踪迹,这是山水为主我为客的空间构图,常见于平远、高远图中,体现了古人对山水自然崇拜的心态。在截景式画作中,常见山水为客我为主的构图方式,如明代董其昌的《燕吴八景图》,突出的就是人的活动,体现山水环境对人的影响与改变的情况。综上所述,中国山水画不仅是绘画的艺术,还是心灵的产物,它不纯粹是自然的空间,而是融汇主观与客观、人工与自然的心造之境,因此它承载着比自然空间更加丰富的内容。
  第五部分是山水画的艺术谱系。当今许多文化活动、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要强化文化认同。在文化认同中,古代绘画艺术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里以山水画的艺术谱系角度举例说明。
  以吴镇《渔父图》和渔父情节为例,渔父本意指打鱼的人,但在古代有清高孤洁、笑傲江湖的象征义,是隐士的形象。很多画家也画渔父图,如明代姚绶画《秋江渔隐图》、仇英《莲溪渔隐图》等,后来所画的渔父图就构建了一个渔父谱系。还有元四家中倪瓒的河两岸图,表达的是同样的精神寄托。除去从个人角度,还有从题材角度,譬如高士的图像谱系,如唐孙位的《高逸图》画的竹林七贤、元代赵孟頫《谢幼舆丘壑图》等;又如隐逸的图像谱系如南宋李唐《清溪渔隐图》,桃源图谱系如明代陆治《桃花源图》。这么多艺术图像可以从个人风格、作品题材、空间表达形式构成不同的图画谱系,将艺术图像串联起来便可形成艺术谱系。
  第六部分是古代山水画的文化认同。画家在对同一个主题累世不断重复地创作中,起到强化文化艺术、文化理念、文化元素的作用,通过不断强化而形成一种具有历史性、社会性、观念性的文化认同。认同的基础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艺术谱系就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方面。
  文化认同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艺术创作主体的行业性集体认同。画家作为画作的创作者,如果没有文化认同则达不到对社会传播具有文化价值的作用,因此行业内部必须要有文化认同。但文化认同不是喊口号,而是要走近文化,探寻文化现象,从探寻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二是跨越时空的历史性集体认同。文化其实是一种观念,人的观念影响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因此观念性集体认同非常重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观念,这些文化观念与西方不同,这些观念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认同、行为方式,是一种基因一样的存在,形成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文化符号。三是面向全体人群的社会性集体认同。内部所形成的共识要传达到社会,而不是一小部分精英人群自娱自乐的东西。绘画作品的大众接受度相较于文字更高,传播渠道更广,观念理念更容易传播,对文化认同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今天的讲座不是为绘画而讲绘画,更重要的是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其次是助推当代文化建设,以美为媒,提升大众艺术品位,艺术情趣。

演讲时间:2021年4月29日

新闻热线:0573-83642223 | news@mail.zjxu.edu.cn© 嘉兴学院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