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校园文化 > 省身讲堂 > 正文

钱永刚:钱学森与中国梦

2014-11-14 09:47:27 通讯员:郭品  点击: 字号:TT

钱永刚:1948年出生, 1982年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 1988年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毕业,获硕士学位。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研制工作,高级工程师,上海交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钱学森长子。

演讲精选:

  2012年我国发射神舟九号卫星的同时,我国战略导弹部队举行了一次新型洲际导弹试验,洲际导弹的型号是“东风41”。试验成功后,美国、日本、以及西方很多国家一片哗然,因为“东风41号”的试射成功和神九发射成功一样,标志着我们国家的航天实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东风41号”的射程是一万五千公里,可以机动发射,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陆的腹地,我们可以打到覆盖美国本土所有的角落。
  神舟九号和“东风41号”发射成功,让我们相信神十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发射成功,这一切都标志着我们国家航天事业已经无可置疑地跻身于世界航天强国行列。当然,这些和全国人民各条战线的支持、中央政府有力的领导是分不开的。几代航天人艰苦奋斗,终于打造出能够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今天再也没有人敢说中国人是“东亚病夫”。说到这里,想必大家都会想起一个人,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开创我们国家航天事业的人,也就是我的父亲钱学森。
他也曾经和你们一样是一名大学生,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原因何在?是什么让他能够最终攀登到科学的顶峰?我认为,他的成功之道,给了我们后人很多启发,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借钱学森图书馆之眼看钱学森的成功之路

  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百年之际,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并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了开馆仪式。钱学森图书馆名为图书馆,实为纪念馆,开馆一年以来,接待参观人员了近27万人次,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现在我担任钱学森图书馆馆长,正在在为进一步拓展钱学森图书馆的影响做着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钱学森图书馆为什么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人物纪念馆的陈列方式上做了大胆的创新,突破了传统人物纪念馆的展陈模式,走出一条与常规人物展览不同的路子。纪念馆的其中一个部分,我们用一个展厅专门介绍钱学森作为一个社会名人的成功之道,这种展陈方式在以往的人物纪念馆里是没有出现过的。
  我们国家的人物纪念馆,从孔子、屈原到诸葛亮……大大小小有近千个。这一千个纪念馆,介绍人物的方式、实物展览的方式基本上都是一个套路,就是按时间顺序沿着名人人生的脉络来展示,这种展览方式叫做编年史展览方式。当然,用编年史展示人物的一生也并非没有好处,但它也有其局限性。由于展示的人物是名人,所以在展示人物童年的时候,总是要千方百计地挖掘他异于常人的特质。而我认为,其实再伟大的人,他的童年也可能很一般。但是作为展览来说,如果不突出人物在童年时与众不同的事迹,在展示人物成年时期成功事迹时,就衔接不起来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耳熟能详的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反映名人童年与众不同的故事就应运而生了。其实不仅中国人这样,外国人也如此。比如,金正恩15岁就会开坦克车的故事也屡见不鲜。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要渲染一个伟人出生时的与众不同,往往会有这样的语言来形容:东边有紫气,天空中有彩霞,或者有一只吉利的鸟在房顶上鸣叫。在邓小平纪念馆里,讲到邓小平出生时候的故事,就突出了这样一点:南边的山头上出现奇异之光。
  因此,一般的人物纪念馆在介绍人物上往往只是按照他的生平对其事迹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一般不会去分析这个人物的成长轨迹。而钱学森纪念馆在介绍钱学森光辉一生的同时还加上了分析。事实证明,我们这样的安排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记得有一次,我陪同国家领导人一起参观纪念馆,我们将纪念馆按照四个部分的内容向领导人作讲解,他们在参观前三个部分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当参观到第四个部分——钱学森成功的原因时,他们兴致特别高,停下来让讲解员详细讲解,他们听得非常认真,还不时向讲解员询问一些问题。看得出,所有参观钱学森纪念馆的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时间去概括总结钱学森一生的经历,这个工作必须由我们来做,由我们来告诉参观者。


  举世瞩目的民族科学英雄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很多方面落后于发达的西方国家,比如,在工农业方面,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比较薄弱。由于沿海地区自然条件较好,沿海地区在农业上的落后还不算突出,但在西部的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和戈壁滩等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在这样的的环境下发展农业,数辈人前赴后继、鞠躬尽瘁都难以找到良方。海拔高、缺水、太阳光照非常强烈,这些“硬伤”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农业的发展。虽然建国以来各级政府、当地百姓都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但收效并不明显。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和西方农业发达的国家进行了交流和学习,吸收和借鉴了一些国家的农业发展之道,比如以色列。以色列是弹丸之地,自然条件比我国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还恶劣,但它的农业依然很发达,在沙漠上也能种出庄稼来。到过以色列和阿拉伯边界的人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哪里是以色列、哪里是阿拉伯,因为以色列是“绿色”的,而阿拉伯是“黄色”的。这一现状引起了我国农业专家的高度兴趣,既然比我们条件还要恶劣的以色列都能够将农业发展得那么好,如果我们国家把它的技术借鉴过来,我们就能够将农业发展得更好。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就是节水技术,以色列能把有限的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使得干旱的地方能种出粮食、蔬菜和水果。
  经过多年的学习,我国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了非常大的改观。在学习以色列等国家的先进农业技术的基础上,钱学森在晚年进行了理论创新——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在该理论中,钱学森提出了沙产业概念、草产业概念等一系列理论。过去我们国家是向以色列人学习,有了“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后,我们国家的发展成果反过来又让以色列人惊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业科技人员曾经把以色列科技人员请到中国,与以色列同行们相互切磋,分享彼此的工作成果,当以色列科技人员站在新疆农业室的地头上放眼望去,近万亩的棉花白茫茫一片,他们深为震撼。他们说:“以色列是小国,连片作业几百亩已实属不易,中国地域辽阔,近万亩的棉花都可以连片作业,不得不令人佩服!”我们国家的科技人员还向以色列科技人员介绍向棉田洒农药的机器撒的其实并不是农药,而是二氧化碳,晴天的时候向棉田吹二氧化碳,加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助于提高皮棉单产,并且还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归纳出增产的公式。以色列科技人员感慨地说:“真的很为中国朋友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中国人确实勤劳、智慧。”以色列主要由犹太民族组成的,他们的民族整体上是信犹太教的,犹太教是信奉上帝的,翻译过来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阿拉”。他们说:“我们今天终于搞清楚了阿拉喜欢谁,阿拉喜欢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搞航天的钱学森能够提出沙产业、草产业理论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阿拉喜欢中国人,所以才把钱学森这样的大科学家给了中国。”
  2012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第二天,艾菲通讯社(西班牙国家通讯社)发表声明说:“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于昨日去世”,其中提到“钱学森是上天送给中国人民的”。由此可见,钱学森的影响力是世界性的。几内亚是非洲的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并不是特别雄厚,他们国家发行了一套系列人物邮票,其中一组全部都是中国名人,包括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钱学森等。钱学森能够列入其中,我认为几内亚一定是领会到了钱学森对国家、社会、民族所做的卓越贡献。


  缔造大师的五大要素

  在钱学森图书馆,有一面墙上印下了钱学森自己写下的他一生涉足的学科领域,多达26个。钱学森图书馆并没有把钱学森在这26个领域中取得的成就一一展现,只是选择了其中比较集中的三、四个领域。一个科技工作者在少数几个学科领域取得成就已实属不易,钱学森能够在自己涉及的26个领域取得不凡的成就,钱学森图书馆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一流教育奠定成才之基。钱学森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绩,首先在于他求学的那个年代给予了他最好的教育。钱学森求学念的小学、中学,都是当时北京最好的学校,他大学时代就读的交通大学也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大学。钱学森上大学是在1929年,现在很多人认为全国最好的大学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其实在1929年前后,北大、清华并不是当时国家最好的大学。后来,钱学森还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就读研究生。
  我认为,一流教育,不仅仅是老师在学识上的传授,还包括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科学的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把从事学术研究应该具有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学术民主精神传授给学生,以及把一个读书人所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感教给学生,使受教育者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精神气质、学术素养等诸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钱学森所受的教育就包含了这些方面。
  除了学校教育,一流的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钱学森在念中学时,十分调皮好动,对此,我的祖父自有一套管教的妙招。每到寒暑假,我的祖父都会找一名老师带他出去玩,捉蜻蜓、捕鸟、抓鱼……玩过之后还要做成标本,并且要做得漂亮;等到钱学森再长大一点,就要学会到野外找矿;再后来,我祖父又让他去学画画、学口琴、笛子、号子等乐器。这些教育和学习都是非功利的,唯一的目的就是让他从玩乐当中接触、了解、学习知识和技能。钱学森在中学6年的12个寒暑假中接触了大量的非理工科项目,这使得他不自觉地得到了形象思维的训练。钱学森读高中时候也是文理分班的,当时他读的是理科,我祖父就是通过上述的教育方法把他在文科上的不足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弥补。
  一次,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钱学森中学母校和师生们讨论钱学森成才之道时就说:“1929年钱学森从北师大附中毕业时,相信功课和他一样好的人有一大批,但是在形象思维上受到的训练,能够比得上他的,恐怕就没多少了。”当时,北师大附中的校长告诉我,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北师大附中的档案馆里保存着两件与钱学森有关的两件物品:一件是钱学森当年画的画——用墨画的竹子,当时被任课老师评价为“深有寓意”;另一件是钱学森当年的一份听课外讲座的笔记,从笔记中可以看出讲座的内容与“黑色炸药”相关。据了解,当时听完讲座后,老师布置了让同学们整理讲座笔记的任务,钱学森当时整理得比较好,老师就把它留在档案里了。这些例子无不证明,正是早年全方面的素质教育为钱学森的成才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第二,哲学指导开启智慧之门。钱学森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贯穿于他的一生。我认为,他的博士生导师在向他传授如何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可能也要求他寻找具体研究对象的规律性,从钱学森学术和科学研究的手稿和发表论文中完全可见这样的研究特点。钱学森一直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因为他认为哲学对于一个科技工作者开展研究具有非常重要指导作用。所以回国后,钱学森非常注意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中提取营养,用来指导他的科研工作。在钱学森晚年时,他这样总结自己,他说自己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成绩他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坚定地表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之学,忽略对这个智慧之学的学习是万万不可的。钱学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几十年不间断的学习、琢磨、探索、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就。
  第三,艺术修养开拓创新思维。钱学森认为,思维科学告诉我们,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科技工作者一定是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得到很好训练的基础上才会有具备,二者缺一不可。一次,钱学森把他小时候父亲怎么安排他在节假日学习艺术,学习各种知识的经历告诉了他的导师,导师感叹地说:“你的父亲是教育家,你能得到这种训练真是太幸运了。”当然一开始是父亲安排什么钱学森就学什么,到了中学以后,他慢慢地对诸多艺术形式产生了兴趣,然后从中选择他最喜欢的。钱学森在交通大学读书时,学习成绩非常,不仅被免了学费还获得了奖学金。他把奖学金用于买唱片,买来唱片与同学一起分享,他还常去观看外国交响乐团的演出。钱学森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读期间,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排练场和麻省理工学院只有一墙之隔,而且中间没有门,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完全可以进去旁观,钱学森就是其中的常客。钱学森对音乐的喜欢还直接影响在他对伴侣的选择上,我的母亲就是从事艺术,他和我母亲就是在艺术上找到了共同语言。  
  钱学森非常注意形象思维的训练,形象思维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创新思维优势就会明显体现出来。钱学森在读博士的时候,创新思维优势就明显体现出来了。钱学森在写他的博士论文时,提出了一个解决当时国际航空界困扰已久的问题的办法,这个公式是用于飞机机翼设计的。此后,钱学森的学术见解如泉涌一般,使他迅速成为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从钱学森的学习和学术研究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是多么重要。
  第四,学无止境铸就学识高峰。钱学森一生勤奋刻苦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研究到老、探索到老。他个人收藏的图书有三、四万册,包括社会科学、医学、法律、建筑等方面。在钱学森收藏的书籍里,还有《雷锋的故事》和《雷锋日记》。钱学森让秘书去买这两本书的时候,秘书还以为这些书是他要留给孙子看的,书买来后发现这些书一直保留在钱学森的书架上,秘书很费解。有一天在钱学森工作之余,秘书就提出了这个疑问,钱学森解释说这两本书是他自己要看的,他要从一个先进人物的行为举止中寻找规律。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学无止境。钱学森不止自己看书、读书,而且还做剪报,在他晚年不用在去办公室工作时,他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把以前做过的报告做成了详细的剪报,他把报告按专题放在废旧的信袋里,这样的信袋总共有629封,有的剪报只是一张纸,有的简报是若干张纸订起来的一份,这样的剪报将近20000份,这也可以从一个角度看到他学习的刻苦。
  第五,党的信任搭就奉献之路。作为一个大科学家,能成大气候、做大事业,并不是个人力量难以全部承担的,这需要成千上万人的大团体一起合作才能够完成,尤其是对一项大的科研技术工程而言。那么,取得同事和各级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科学界有“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结果到57年,钱伟长被打成右派,剥夺从事科研的权利20年,而钱学森一直得到几代领导人的高度信任,这使他能够有条件进行他所追求的科研。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钱学森是一个人,更代表一种精神,希望我们国家在新时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能涌现出更多的钱学森,为民族强盛插上腾飞的翅膀,告慰千千万万为此付出生命的革命烈士。

演讲时间:2013年6月18日

新闻热线:0573-83642223 | news@mail.zjxu.edu.cn© 嘉兴学院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