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校园文化 > 省身讲堂 > 正文

苏佳灿:重,是负荷,也是担当

2024-06-04 18:48:41 通讯员:宣传部通讯员 来源:宣传部 点击: 字号:TT

  苏佳灿:海军军医大学特级教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骨科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博士、材料学博士后。曾获首届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第20届中国五四青年奖章提名、第十七届上海十大杰出青年、解放军个人二等功等省部级以上表彰多项。兼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军科委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上海医师志愿者联盟理事长、上海青年科技人才协会副会长、上海医药卫生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主编主译专著20部;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总影响因子600余分;申请并授权国家专利38项;第一申请人承担国自然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近8000万元;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多项。
  军医梦与尽心施教
  我父亲是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老中医,很多患者携伴亲属到我家看病。当地民风淳朴,寻医可直接上访家门,给的报酬可能就只是两把青菜、两个鸡蛋,我被这种淳朴的民风所感动。后来我慢慢领悟了父亲对于行医的理解,他“悬壶济世”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我。所以高考志愿填报时,我毫不犹豫地将第二军医大学的提前批次作为第一志愿,最终成功被录取。研究生毕业后,我入职长海医院成为了一名骨科医生。
  在我读大学时,老师讲课时习惯用幻灯片一张张放映,听起来比较枯燥。鉴于自己学生时代的听课体验,我将复杂的医学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打破常规地创立了“起、承、转、合”的课堂教学法,并认真打磨每一堂课。凭借独树一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我的课成为了最受学生欢迎的精品课,这一教学方法也使我获得上海市青年高校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比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立下了解放军二等功,并晋升为第二军医大学最年轻的特级教师。我所培养的学生们是一批又一批临床医生的接班人,因此我必须利用有益的方法将知识最大程度地传授给学生。怀着使命意识,我不断鞭策自己潜心育人、尽心施教。
  手术台上救死扶伤
  我初任住院总医生时,经历了一场行医生涯中时间最长的手术。从江苏盐城一路到上海,沿途没有一家医院愿意收治这位患者,因为他的状况十分棘手——一根钢筋从他的右腹股沟中部戳入、自右臀部肛门旁穿出,并且还留在体内。我当时初生牛犊不怕虎,了解了这一情况,立即安排了手术。术前我们进行了周密的全院会诊,把可能出现的危险以及如何防范都提前推演。最后经过多科联合、十几个小时的奋战,终于将患者体内近一米的钢筋完整地取出,一条年轻的生命保住了。病愈后,这名患者每年都会带上由妻子亲手种的蔬菜回到医院看望我,向我表达感谢。
  接下来谈谈我行医生涯中一场难度最大的手术。一般情况下,截肢是面对严重损毁伤的最佳解决方案之一,但同时也是最迫不得已的手段之一。作为一名创伤骨科医生,没有能力去挽救患者的伤肢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为了能较好地保住损毁伤患者的肢体,我钻研出了一套治疗损毁伤的技术与流程,但在多次实验中鲜少成功,直到接手这位宝钢公司的年轻患者。他被两吨重钢锭砸中,右小腿以下几乎全烂,截肢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但在了解了患者家庭的劳力情况后,我顶住压力和风险,提议尝试保住肢体。联合烧伤科等多个科室,我们制定了一套周密有效的诊疗体系:损伤发生六小时内清创,早期外固定支架重建骨性结构,后期修复软组织。经历了整整半年的术后肢体修复、术后康复之后,患者不仅成功保住了腿,而且在不安装义肢的情况下能用原本的下肢自由行走。第一个案例成功后,这套治疗流程被迅速推广至全国,解决了许多医疗团队无法兼顾骨头重建与软组织修复的难题。经过这样的治疗,许多损毁伤患者可避免截肢,全国范围内成功保肢的案例增至百余个,这套治疗流程以及相关技术获得了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我们通过在损毁伤研究领域的努力尝试,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病人的患处。
  在上海,人们有一句口头禅:“高龄骨折怎么办,长海医院找佳灿。”2014年,105岁的罗阿婆在家中不慎滑倒导致髋骨骨折,转诊数家医院因手术风险大被拒绝收治,她与家人找到了我。罗阿婆的情况令我想起了我的奶奶。二十多年前,她93岁,同样髋骨骨折,但没有医院愿意收治。最终在半年后,我的奶奶离世了。那时我便下定决心,将来有机会一定要为全天下的老龄患者们撑起一片天。于是我果断收治了罗阿婆。会诊后,我发现罗阿婆的组织器官功能已达终末期,手术风险确实很大。可如果不救治,髋部骨折对于高龄老人将是致命打击,放弃手术相当于放弃生的希望。手术前,我与相关科室的专家以及罗阿婆的亲属讲解了手术的全过程和风险,她的家人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在得到罗阿婆全家人的同意后,我们采取了经皮穿刺、微创开口、放置髓内钉的微创技术,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手术,4小时后罗阿婆便能下地行走,创造了医学奇迹。《中国青年报》写了一篇《敢为百岁老人开刀的“傻”大夫》报道这件事,我觉得这并不“傻”。九泉之下,如果奶奶有知,我相信她会为我感到骄傲。
  人民军医的责任担当
  2008年汶川地震,我主动请缨,随医疗队奔赴灾区。一次余震后,抗震英雄刘冬为挽救战友被倒塌的废墟压了72小时才被救出,导致下肢严重损伤、臀部两侧肌肉全部坏死,已有“挤压综合征”现象,生命体征十分危险。灾区抢救工作一结束,我立即二次请缨,主动担任了他的主治医师。为了挽救这位抗震英雄的生命,我在之后的100多个日日夜夜里每天24小时坚守病房,与一百多位专家医者经过51次全院会诊、30多次手术,终于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他逐渐可以坐上轮椅、带上假肢成功站立起来。出院时,他的一句话让我落泪,“谢谢你一直陪伴我、鼓励我,我们是兄弟!”我想说,一个医生的成就在于他能让一个生命垂危的人重获生命,重新走向生活,这是医生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自2013年起,我跟随专家服务团走遍4000里青藏线,为沿线哨所官兵送医送药。最难忘的是在拉萨总院骨科为一名外伤骨折患者手术的场景。当时我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连续的腹泻、呕吐,只能间断挂营养液,动作稍大就喘不过气,得停下来吸氧。尽管条件艰难,我仍然边吸氧边坚持为患者做手术,最终成功完成了这场青藏高原首例“股骨微创内固定术”。当我圆满完成示范和带教,走出手术室时,耳边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能够在高原上为高原官兵和群众带去医疗技术服务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
  2015年5月4日,我计划乘坐高铁去参加座谈。在做完安检进入高铁站时,我听闻有老人晕倒需要施救,便立即赶去帮忙。出示医师证后,我快速打通老人的气道并进行了一系列处理,随后老人慢慢好转。之后我接到了医院和校领导的电话,也有多家媒体找我进行采访,但我认为我只是做了一名医生该做的事。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所以我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这次高铁站的见义勇为,发挥了我作为医生在社会中的作用与价值。
  科研工作者的知识报国
  我很早便与巴基斯坦、韩国、美国、以色列、瑞士等国的专家合作。2015年伊始,我们举办了关于国际创伤和生物材料转化高峰论坛,《解放日报》头版也报道了我们在生物和植物材料领域的贡献。五年前我受邀做院长的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发展至今已有七八十位研究生,师资力量强大。
  我还很喜欢做医学科普,在全国开设过200多场演讲报告会讲述我的从医经历,也参加过《健康演说家》等节目讲授医学知识。2015年,我率先发起了上海医师志愿者联盟。此外,我与东方航空合作成立了“航空医学实验室”和“空中医疗专家组”等项目,并组织上海医师志愿者联盟的专家共同编写《空中医疗急救手册》,填补了我国空中医疗研究领域的空白。
  2020年2月,我与其他专家在《中华创伤杂志》上形成了关于“如何治疗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共识,并就此开展了充分研讨,使老年人在疫情期间能够获得相关疾病的救治保障。2020年1月至6月期间,我完成了《刀尖舞春秋·伤痕》《刀尖舞春秋·人间》《刀尖舞春秋·烟火》这三本书,还编纂了《医学起源与发展简史》。2022年上半年,我继续完成了《刀尖舞春秋·冷暖》《刀尖舞春秋·净土》,并将书稿进行整合校对,出版了首部由国内学者编写的有关老年骨科的医学专著《老年病学:骨科学》。
  最后,我想与嘉兴学院的医学青年们分享“选择、奋斗、乐观、坚持、包容、感恩”这六个关键词——选择一个好方向、为之奋斗,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坚持到底,并且永怀一颗包容与感恩的心。

演讲时间:2022年9月6日

新闻热线:0573-83642223 | news@mail.zjxu.edu.cn© 嘉兴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