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细雨润杏林,无言大爱载春秋。4月2日,嘉兴大学无语良师纪念园内庄严肃穆,由嘉兴大学与嘉兴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红十字会等共同举办的“生命·希望——2025年嘉兴市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在此举行。嘉兴大学师生与捐献者家属代表、受捐代表、捐献登记志愿者代表、器官获取组织代表、医护人员及相关单位代表共聚纪念园,以白菊寄哀思。
静默追思
晨光熹微中,镌刻着捐献者姓名的纪念碑肃立苍松之间。家属代表将菊花轻轻放在碑前,医学生们踮起脚尖将写满感恩与誓言的卡片系上枝头。“他们用身躯搭建起医学探索的桥梁,是真正的‘第一位导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陈晨写道。自2013年纪念碑落成至今,这场持续12载的清明之约,已成为医学生必修的生命教育课。
嘉兴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张琦表示,遗体(器官、组织)捐献事业是跨越生死的接力,是医学进步的基石,更是文明社会的崇高义举。学校将以“无语良师”为镜,深化生命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培育心怀大爱、技艺精湛的医学人才。她希望,医学院师生珍视这份生命的馈赠,以严谨治学锤炼本领,以仁心仁术践行使命,努力成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大国良医”。
大爱传承
去年末,嘉兴大学1958届校友苏士铭回母校化身“大体老师”。苏士铭的儿子苏一凡和家人早早从家里来到这里,只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向父亲诉说一家人对他的深深思念。苏一凡说:“遗体捐献,是一个充满大爱的决定,让生命的消逝不再是终点。”他相信,父亲的身体将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继续传递温暖与力量。
崔老先生也是一位无语良师,他于2018年1月逝世。“遵照他的遗嘱丧事简办,遗体捐献给国家用于医学教育,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他所热爱的国家和人民……”崔老先生的儿媳展示了当初她发的“特殊讣告”。
自2013年“无语良师”纪念碑落成以来,已有184位遗体捐献者与198位器官(组织)捐献者的姓名镌刻其上。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个“大体老师”以最沉默的方式改写生死命题。
生命回响
“我衷心地感谢伟大的捐献者,虽然我不知道TA的名字和年龄,但在我心中,TA永远是我最敬佩的人。”肾移植受捐者金女士的哽咽发言令全场动容。经历多年病痛折磨的她,在2023年重获新生。“我会怀着感恩的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将这份大爱传递下去……”她说道。
活动现场,嘉兴市红十字会发布了“生命回响·小桔灯”公益项目,呼吁社会大众为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中的困难家庭子女提供从小学至大学的全程学业护航,为捐献者困难家属及失独老人送上人道关爱。
青春誓言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全体在场的医学生举起右拳,面向无语良师碑庄严宣誓。
护理专业陈蒋豪回忆起解剖课上对“大体老师”的首次鞠躬,“他们教会我们敬畏生命。”大一学生冯思彤泪光闪烁地说:“每一名医学生都要感谢无语良师的伟大奉献,是他们为医学生搭建起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医学院党委书记陈云飞强调,这场活动既是追思,更是鲜活的思政课,激励师生以“大国良医”为目标砥砺前行。
当春日暖阳穿透松枝,照亮碑上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一场关于生命教育的接力仍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