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媒体嘉大 > 正文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该如何“修炼”

2017-04-01 13:34:45 通讯员:浙江教育报 汪恒 来源:浙江教育报 点击: 字号:TT

浙江教育报记者 汪 恒

  “老虎与规则”“思政教育如何‘供给侧改革’”“共享单车是否是公共素质的‘照妖镜’”……如果让你根据这些五花八门、涉猎各种领域的话题,走上台即兴演讲五分钟,你能驾驭好吗?近日,宁波市教育局主办了该市首届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比赛现场,来自宁波各市属高校的辅导员就围绕以上话题展开了精彩的论述。
  大学生辅导员是高校里与学生走得最近的教职人员,也是思政工作开展的重要责任人。在信息纷繁芜杂的当下,面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群体,胜任这一岗位究竟需要哪些职业能力?大学生辅导员又该从何着手修炼自身呢?
  “顶天立地”,不仅懂理论更要接地气
  宁波大学辅导员沈妍伶经过了“案例分析”“主题演讲”“谈心谈话”3个环节的激烈角逐,最终斩获宁波市首届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一等奖。赛后,她告诉记者,比赛的内容和自己的工作密切相关。场上的几分钟要发挥好,离不开平日里的工作积累。“辅导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所以要从人入手。在他们熟悉的工作形式中不断提升工作艺术。”宁波市教育局宣传与德育处的副处长赵旭东表示。
  除了让辅导员们在比赛现场再现工作中的情景,比赛命题方更引入了不少当下流行的热门话题和名词,如老虎与规则、供给侧改革、文化自信等。“老虎伤人事件是宁波最近的热点之一。我们想通过这样的设置来考察检验,辅导员在碰到学生讨论这个话题时,如何参与进去,并正确引导他们。”宁波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负责人、命题人胡佳这样解释出题意图。赵旭东认为,面对现在的95后大学生,如果辅导员不了解学生热议的话题,就很难与学生沟通,走进他们的心里。
  记者了解到,即将在本月20日举行的浙江省第六届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还设置了对理论知识和写作能力的考察。根据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辅导员需要具宽广的知识储备,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等相关理论知识,并知晓相关法律法规。实际上,高校辅导员是一个理论功底要求很高的岗位。“不少高校辅导员是非思政教育专业出身,因而在相关思政专业知识、理论功底方面还有些薄弱。”省教育厅宣传教育处副调研员丁晓说。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也成为倒逼年轻辅导员们加强理论学习的一条“以赛促学”的途径。
  专业化之路,让辅导员“术业有专攻”
  走上辅导员岗位4年的沈妍伶除了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外,还有自己深耕细作的领域——心理辅导和创新创业指导。她还在宁波大学开设校公选课恋爱心理学。通过这一平台,她跟学生的交流更深入了。她的同事吴琳华,则选择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她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离不开学校在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发展上的深入。
  “有人认为辅导员都是一些事务性的。其实并不是这样,辅导员岗位绝非谁都能做。我们一直在努力推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丁晓强调。
  浙江师范大学提出了辅导员专业化的“六个一”行动计划,包括讲授一门思政教育课程,完成一项学生工作案例等。宁波大学提出“2+3规划”,即在新辅导员工作的前两年,重点开展通识培训。之后的3年,希望辅导员自己能选择一个职业发展研究的“主方向”和“辅方向”,工作满5年后,则希望辅导员选定一个方向进行主攻,最终成为专家型辅导员。
  “专业化之路”让辅导员获得了个性化的成长路径,也增强了他们的多方面能力。我省有近4000名专职高校辅导员。每年8月参加新晋辅导员培训的就有500~600名。辅导员群体是一支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保有流动性的队伍。在这种情况下,适时的辅导员培训和交流的作用就凸显出来。我省每年都会举行辅导员工作论坛,并分层分类进行辅导员培训,通过“外力”促进辅导员能力提升。不同层级的辅导员之家、辅导员工作室纷纷建起。浙江大学每月举办的辅导员论坛和辅导员“午间沙龙”在辅导员队伍中有口碑,成为大家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温州大学的 “辅导员思享会”上资深辅导员会就工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享,让年轻辅导员受益匪浅。浙江工业大学实施了辅导员导师计划,聘任具有丰富党务经验的领导担任辅导员导师,结对年轻辅导员,进行“一对一”辅导员导师传帮带。
  回归思政工作本原,让“生力军”永葆生力
 “辅导员是个锻炼人的岗位,也是辛苦的岗位。”嘉兴学院学生处处长郝文静认为,要让辅导员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把思路回归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本原上去。丁晓认为,可以通过采用网络平台等方式,减少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进而让他们更多地去做引导工作,如多和学生谈心谈话。在浙江工商大学,资深辅导员们开设了针对学生情感教育与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的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专门接受学生咨询,以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嘉兴学院则尝试通过学生事务的“一站式服务”让辅导员减少事务性工作的负担。
  除了聚焦辅导员工作的核心任务,架设科学的辅导员工作评价机制也是题中之义。宁波大学从今年开始,引入“三位一体”的分类评价考核办法,不仅多方考察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还对辅导员的具体工作实行“一票肯定”和“一票否定”,既看是否有重大失误,也看是否在某项具体工作上,比如创新创业指导上有突出成绩,同时参考学院的推荐意见。“以往常被采用的评价方式过于模糊,按感觉来,没有具体的落脚点。现在提醒他们工作仔细,避免疏漏的同时。也鼓励他们大胆突破、工作创新。”该校学工部部长周青告诉记者。
  如何让辅导员拥有“价值感”,进而给他们的“终身化”创设条件同样得到了不少高校的关注。郝文静发现学校里做了七八年之久的专职辅导员越来越多,学校的辅导员队伍近年来趋于稳定。同样是辅导员出身的她把原因归结为职业的“价值感”。“要让一线辅导员们能从这份工作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宁波大学规定,只要愿意,在职辅导员可以在辅导员序列中一直工作到退休,可以取得正高、副高职称,享受正处、副处津贴奖励等。

http://www.zjjyb.cn/html/2017-03/13/content_1020.htm 浙江教育报 3月13日 第3版

新闻热线:0573-83642223 | news@mail.zjxu.edu.cn© 嘉兴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